第59章 蝉噪林逾静,暗刃试霜锋(1/2)
金陵的春日,在看似愈发繁盛的表象下,内里的紧张与猜忌,如同梅雨时节墙角滋生的青苔,无声无息地蔓延。永王李璘被“抢购军资”的疑云和内部流传的“勾结胡虏”传闻搅得心烦意乱,虽依旧夜夜笙歌,但眉宇间的焦躁却难以掩饰。他加强了对城内外的管控,尤其是粮草辎重的调动,变得更加隐秘和谨慎,这无形中延缓了他原本急不可耐的起事步伐。
凌素雪所在的清静小院,仿佛成了风暴眼中唯一平静的点。她依旧每日刺绣,与左邻右舍的官眷维持着不近不远的往来,偶尔在闲谈中,“不经意”地透露出些许对时局的“忧虑”,或是称赞几句蜀中杜参军年少有为、忠勇可嘉,这些话语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虽小,却能在特定的圈子里荡开一圈圈涟漪。
张顺那边的进展更为直接。他凭借照料马匹的便利和刻意结交,与几个永王亲军中的底层士卒混得熟稔。从这些人的牢骚和醉话中,他逐渐摸清了永王粮草辎重的一个关键中转节点——位于金陵城东南三十里外,一个名为“乌衣渡”的废弃漕运码头。那里看似荒废,实则夜间常有重兵看守的船只停靠、转运物资。
“队正,乌衣渡防守严密,明哨暗岗不少,强攻绝无可能。”张顺在又一次秘密接头时,向凌素雪汇报,“而且,他们似乎改变了策略,将大批粮草分散存储,不再集中于几处大仓。”
凌素雪听着,清冷的眸子在灯下闪烁着思索的光芒。永王这边果然有能人,反应很快。强攻不行,分散存储也增加了破坏的难度。但,并非没有破绽。
“可知负责乌衣渡守卫的,是何人麾下?”凌素雪问道。
“是季广琛的一个远房侄子,名叫季彪,据说是个莽夫,但对其叔父极为忠心,也好酒贪杯。”张顺答道。
凌素雪眼中寒光一闪:“好酒贪杯?甚好。张顺,你继续盯紧乌衣渡,尤其是那个季彪的动向。弄清楚他常去何处饮酒,与何人交往。”
“是!”
与此同时,凌素雪通过柳文渊留下的另一条绝密渠道,联系上了一位隐藏在金陵市井中的特殊人物——“鬼手”刘三。此人是江南有名的巧匠之后,更精通机关消息、火药配置,因其技艺不为官府所容,常年隐匿。柳家于他有恩,此刻正是动用这颗暗子的时候。
凌素雪交给刘三一张图纸和一小袋金沙。图纸上画的是一种结构奇特、依靠水力或重力触发的延时引火装置,正是杜丰凭借记忆勾勒,由苏瑾完善后的产物。
“刘先生,将此物,设法安置在乌衣渡码头水下,正对粮船停泊之位。不需多,三处即可。触发时间,设定在五日后子时。”凌素雪的声音没有一丝波澜。
刘三看着图纸,眼中爆发出狂热的光芒,他舔了舔嘴唇,收起金沙:“姑娘放心,这等精妙物事,刘某定让它发挥作用!”
……
成都,杜丰收到了凌素雪关于永王改变策略及准备“敲山震虎”的计划。他站在地图前,手指划过长江水道,最终落在金陵的位置。
“凌姑娘此计,风险不小,但若成功,足以让永王心惊胆战,进一步拖延其起事时间。”苏瑾分析道,“只是,一旦事发,永王必会疯狂清查,凌姑娘他们的处境将极其危险。”
“所以,我们这边,必须配合行动,吸引永王的注意力。”杜丰沉声道,“明澜,‘兴业社’在江南收购粮草的动作,可以再‘张扬’一些,甚至可以故意露出些破绽,让永王的人查到一些指向‘蜀中商贾’的线索。但要把握好度,不能真的被抓住把柄。”
柳明澜会意:“我明白,虚虚实实,让他们疑神疑鬼,将目光投向外部,减轻凌姑娘他们的压力。”
“另外,”杜丰看向苏瑾,“通过我们在‘行在’的关系,将永王意图不轨、暗中勾结史思明的‘确凿证据’(自然是精心伪造的),递到那位李侍郎手中。他与永王本就不和,得了此物,必会如获至宝,在‘行在’掀起弹劾永王的浪潮。内外交困,我看他李璘还能不能坐得住!”
一条条指令,如同无形的丝线,从成都发出,牵动着千里之外金陵的局势。
……
金陵,乌衣渡。
五日后,子时。月黑风高,江风凛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