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真相(1/2)
周日上午的阳光斜斜切进市局档案库,厚重的铁门被管理员老周推开时,发出“吱呀”一声锈蚀的呻吟,扬起的灰尘在光柱里翻滚,呛得小李忍不住咳嗽了两声。他连忙戴上口罩,指尖在积灰的铁架上划过,留下一道清晰的印子——这排标着“红光机械厂”的档案柜,显然已经很久没人动过了。
“找1998年的事故卷是吧?”老周从腰间摸出一串钥匙,打开最底层的柜门,“当年这案子闹得不小,后来突然定性成自然灾害,我们都觉得奇怪,没想到你们现在又查起来了。”
小李蹲下身,在一堆泛黄的档案里翻找,指尖触到一本封面印着“事故调查”的厚册,纸页边缘已经发脆,轻轻一掀就掉了几片碎渣。他小心翼翼地翻开,里面夹着一张塑封的《事故调查报告》,钢笔字迹已经洇开,“1998年7月12日,红光机械厂三号厂房坍塌,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事故原因系暴雨导致墙体渗水,属于自然灾害”这行字格外刺眼。
“自然灾害?”苏衍凑过来,手指捏着报告边缘,目光落在附件的黑白照片上。照片里的三号厂房已经塌了半边,裸露的钢筋像枯瘦的骨头支棱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迷你卷尺,对着照片里的钢筋比划:“1998年《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明确规定,厂房承重墙体用钢筋直径不得小于12毫米,你看这个——”他指着照片里一根相对完整的钢筋,“最多8毫米,连最低标准都达不到,这根本不是自然灾害,是明晃晃的偷工减料。”
小李凑近看,果然见照片里的钢筋细得像筷子,墙体坍塌的断面没有明显的水浸痕迹,反而能看到水泥里混着碎石和碎砖,显然是浇筑时偷工减料。“还有这个!”苏衍又翻到一页《材料采购清单》,上面“钢筋型号”一栏写着“Φ12”,但旁边用铅笔标注了一行小字“实际到货Φ8”,签字人是“李卫国”。
“李卫国现在在哪里?”陆沉的手指在“厂长李卫国”的名字上顿了顿,眼神沉了下来——这个名字他有点印象,前阵子排查卫国地产时见过,只是没把“厂长”和“地产董事长”联系起来。
“查到了!”小李的手指在笔记本电脑上飞快滑动,屏幕亮起来,“李卫国现在是‘卫国地产’的董事长,红光机械厂的旧址被他拿下来了,开发成‘红光新城’,上个月刚开盘,卖得还挺好,沙盘上都贴满‘售罄’标签了。”
“走,去红光新城。”陆沉把档案放回原位,指尖在封面上轻轻按了按——二十年前三条人命,被一句“自然灾害”掩盖,现在终于要揭开真相了。
红光新城的售楼处建在地块最显眼的位置,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眼的阳光,门口立着巨大的广告牌,“央企品质,学区现房”的标语格外醒目。陆沉和苏衍刚走进门,一股香薰味就扑面而来,穿藏青色职业装的销售立刻迎上来,脸上堆着标准的笑容:“两位先生想看多大的户型?我们120平的三居卖得最好,对口市重点小学,很多家长都抢着订。”
苏衍顺势接过户型图,手指在沙盘上的“红光机械厂旧址”区域点了点,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担忧:“我们家孩子明年要上学,本来挺看好这里的,但听附近老人说,这块地以前是机械厂,还塌过厂房,会不会有安全隐患啊?比如地基不稳什么的。”
销售的笑容僵了一瞬,眼神飞快地扫了一眼周围,又很快恢复自然:“先生您放心,我们拿地前请专业机构做过三遍地质检测,绝对没问题。而且我们李董就是红光机械厂出来的老企业家,对这块地感情深,怎么会拿安全开玩笑?”
“李董对这块地这么熟悉?”陆沉适时递上一张印着“某企业行政总监”的假名片,语气诚恳,“我们公司想给员工团购一批学区房,要是李董在,我想跟他聊聊合作细节,价格上能不能优惠点。”
销售接过名片,指尖捏着边角犹豫了几秒,还是拨通了电话,低声说了几句后挂掉:“李董在总部开会,让你们下午两点去公司找他,他说亲自跟你们谈。”
下午两点,卫国地产总部的写字楼冷气开得很足,李卫国的办公室在28楼,落地窗外是繁华的城市景观。他坐在宽大的红木办公桌后,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发胶把发丝固定得纹丝不动,手指上那枚鸽子蛋大小的翡翠戒指格外显眼。看到陆沉和苏衍走进来,他慢悠悠地放下手里的紫砂壶,脸上堆着客套的笑:“两位是……某企业的?坐,喝茶。”
“市公安局刑侦支队,陆沉。”陆沉没有坐下,直接亮出证件,金属徽章在灯光下泛着冷光,“我们想向你了解两件事:一是红光机械厂20年前的厂房坍塌事故,二是昨晚周志强的死亡案。”
李卫国脸上的笑容像被冻住了,刚端起的茶杯顿在半空,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翡翠戒指,一圈又一圈:“周志强?我不认识。20年前的事故?档案里写得很清楚,是暴雨导致的自然灾害,你们现在翻旧账,是什么意思?”
“档案里是这么写,但事实不是。”苏衍把打印好的事故照片放在桌上,第一张就是裸露的细钢筋,“1998年建筑用钢筋最低标准是12毫米,你厂里用的不足8毫米;墙体浇筑时掺了大量碎石,连基本的承重都达不到——这不是自然灾害,是你为了省成本偷工减料,害死了三个工人。”
李卫国的脸色渐渐变得苍白,他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水却洒在米白色的西裤上,留下一块深色的印子。“都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我记不清了。”他掏出帕子擦了擦裤子,声音有点发紧,“你们没有证据,别在这里血口喷人!”
“证据我们有。”陆沉把周志强的账本放在他面前,泛黄的纸页上记着密密麻麻的名字和金额,“周志强是当年的工人,他记录了每个受害者该得的补偿款——你本该给每个死者家属5万,实际只给了2万,剩下的钱被你挪用,成了卫国地产的启动资金。他昨天准备和另一个工人张建国见面,想把证据交给我们,结果被人杀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