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潜鳞1937:我在敌营当大佬 > 第222章 斯坦福的锋芒

第222章 斯坦福的锋芒(1/2)

目录

加州的阳光总是慷慨得过分,泼洒在斯坦福大学罗马式拱廊和红瓦屋顶上,空气里飘着桉树和青春的味道。陈晓穿着剪裁合体的深色西装,站在经济学院报告厅的讲台上,台下是黑压压的人群,有教授,有学生,更多是闻讯而来的商界和媒体人士。

远航帝国的缔造者,神秘的东方富豪,首次公开学术演讲——这个噱头足够吸引人。

斯坦福的邀请,不过是“远航”帝国影响力扩散的一处注脚。他今天要讲的题目是《从战场、市场到桥梁:地缘政治的裂缝中,如何构建不可摧毁的供应链》。内容源于他在oSS服役以及后来经营中的实践思考,剔除了敏感部分,包装成一套看似纯粹的战略理论。

演讲厅座无虚席。前排是白发教授,后排是目光中交织着好奇、审视与些许崇拜的年轻面孔。陈晓的崛起经历本就带有传奇色彩,足以吸引这些未来的精英。

他站在讲台上,语气平稳,条理分明。没有华丽辞藻,只有冷峻逻辑与扎实案例。他从二战时期盟军与轴心国的后勤困境切入,分析苏伊士运河危机对航运的潜在冲击,推演东南亚独立运动对橡胶、锡矿供应链的影响,最终归结为企业如何借助信息差、多元布局与弹性合同,在地缘政治的动荡中筑起“隐形堡垒”。

“……因此,真正的供应链韧性,不在于拥有多少船只与仓库,而在于你是否能感知全球政治经济中的微小裂缝,并将这种感知转化为提前布局的行动。它是一门在裂缝上架桥,而非试图填补裂缝的艺术。”陈晓话音落下,微微颔首,静待提问。

掌声礼貌而热烈。随后几个问题接连而来,大多围绕具体技术或行业前景,他一一应对,从容不迫。

内心却不由轻笑:看来斯坦福的学生也更关心如何赚钱,而非世界为何有裂缝。这样也好,省心。

就在这时,一个清冽而沉稳的女声从后排响起,带着一丝几不可察的东方口音,却异常流畅:

“陈先生,感谢您的精彩演讲。您将供应链提升至地缘战略层面,视角独特。但我注意到,您所有案例分析中,无论规避风险还是利用裂缝,其隐含逻辑都指向一个最终的‘安全区’或‘价值锚点’——一个稳定、庞大且具长期潜力的市场。在当前的冷战格局中,这个锚点,是否在您潜意识里,已被预设为……北美或西欧?”

全场倏然一静。

陈晓望向声音来处。那是一位坐在后排靠走道的东方女子,身着素净深色连衣裙,黑发绾起,露出光洁的额头与修长的脖颈。她神情中没有学生常有的激动或忐忑,唯有沉静的专注,眼神明澈而锐利,仿佛能穿透言语的表层。

他心绪微动。这个问题,直接点出了他论述中未曾言明、甚至自己也未必全然清晰的预设。

“很敏锐的观察,”陈晓并未回避,语气依旧平稳,“请继续。”

女子从容起身。“若我没理解错,您所描述的‘桥梁’体系,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商业活动的持续与安全。但纵观历史,从未有哪个单一市场或地区能永葆稳定与增长。将希望寄托于一两个看似牢固的篮子,这本身是否也是一种战略风险?”

她略作停顿,清亮的声音在静默中回荡:“更进一步说,您提到利用信息差与裂缝。那么对于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目前虽被铁幕隔绝、但内在潜力毋庸置疑的潜在市场——中国,您这套‘桥梁’理论,是否曾考虑,或是否已存在某种基于其独特国情与未来前景的、‘不可摧毁的供应链’构想?”

一石激起千层浪。台下泛起细微骚动。几位教授交换着眼神,或讶异,或深思,或微蹙眉头。“中国”一词,在五十年代冷战氛围下的美国校园,仍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存在。

陈晓感到心脏如被无形之手轻轻攥住。他穿越者的身份、深藏于商业帝国背后对故土的复杂情感,乃至近期才开始朦胧酝酿的、“将资源用于更高目标”的念头,仿佛被这素未谋面的女子一语道破。

她不仅看穿他论述中的潜在前提,甚至隐约触及他内心深处尚未厘清的方向——一个或许更宏大、也更危险、立足于中国视角的解决方案。

内心波澜翻涌,面上却依旧沉静。他甚至浮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带着棋逢对手的欣赏。

“这位同学的提问非常深刻,直指战略规划的核心——如何定义‘安全’与‘价值’,以及如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他巧妙地将话题拉回理论层面,避开对中国的直接评论,“你所提及的‘潜在市场’与‘内在潜力’,确是任何长期战略必须纳入考量的变量。至于具体的构建思路……”

他目光深邃地看向她,仿佛要望进她思想的深处:“这需要建立在对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技术趋势极端精准的把握之上。它不仅需要商业智慧,或许还需要……超越商业的视野与魄力。实不相瞒,这正是我仍在思考、尚未形成成熟答案的课题。”

他不予解答,反而坦承自身的思维边界。这份坦诚,在此刻比任何完美答复都更具力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