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传承希望,铸就辉煌(看爽文搜:绝代销冠)(2/2)
李思成翻开相册,最新的一页贴着张合影。全球十二所分校的校长站在清平村的老槐树下,有白皮肤的珍妮教授,有黑皮肤的非洲校长,每个人手里都举着本1982年的《新华字典》。照片背面,用中文、英文、法文写着同一句话:“教育的真谛,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土壤。”
傍晚的广播里,周明德用沙哑的声音宣布:“今年的奖学金,要奖给最会种庄稼的学生。”晒谷场上顿时炸开了锅,孩子们举着锄头欢呼,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片正在生长的森林。李思成知道,这些孩子终将走向不同的人生,但1982年的种子已在他们心里扎了根——就像李晓聪现在研究的新型水稻,基因里始终藏着当年在清平村学会的“踏实”。
月光淌过菜畦时,李思成最后一个离开祠堂。锁门的刹那,他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是马师傅在教新学生唱《东方红》,手风琴的旋律混着蝉鸣,像条永不干涸的河。钥匙在锁孔里转了两圈,“咔嗒”一声轻响,像1982年的钟摆,在寂静的夜里,敲出希望的节奏。
第二天一早,新到的1982年款课桌椅堆在了操场边。小虎踮着脚想帮忙搬,却被陈默拦住:“等你学会给玉米施肥,才能搬最重的。”男孩噘着嘴去提水桶,背影在晨光中晃成小小的点,却走得异常坚定。
李思成站在老槐树下,望着全球分校的卫星地图。每个红点旁都标注着当地的1982年特色:东北的火炕课堂,海南的橡胶园实践基地,伦敦的“工业革命与1982”对比课程。他突然想起晓聪的毕业论文,标题是《论传统农耕智慧对现代农业的启示》,扉页上印着清平村的稻田照片,金黄的稻穗在风中起伏,像片涌动的海。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穿越育才中心”的名声越来越响。各地的家长都想把孩子送到这里,希望他们能在这里实现蜕变。有位偏远山区的父亲,背着干粮走了三天三夜,只为给孩子争取一个入学名额。他握着李思成的手说:“李总,我没文化,但我知道这是个好地方,求您给孩子一个机会。”李思成被他的真诚打动,破格录取了孩子,并减免了所有费用。
校园里的那棵老槐树越来越粗壮,枝繁叶茂。每年毕业季,校友们都会回到这里,在树下合影留念,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陈默成为了着名的医生,他在自己的诊所里挂着从清平村带出来的药箱,时常给病人讲起1982年的学医经历;张扬成为了优秀的工程师,他设计的机械里总能看到1982年拖拉机的影子;玲玲则成为了一名教师,她把在清平村学到的教育理念带到了偏远山区,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李思成依旧每天穿梭在校园里,看着孩子们在1982年的环境中快乐成长。他会和周明德一起讨论教学方案,会和马师傅一起修理农具,会和王婶一起蒸玉米馍。他知道,“穿越育才中心”已经不仅仅是一所学校,它是一种希望的象征,一种精神的传承。
有一次,张明远拿着一份国际教育组织的邀请函来找李思成:“李总,他们想邀请您去做演讲,分享咱们的教育模式,还说要给您颁发‘全球教育创新奖’。”李思成接过邀请函,平静地说:“奖项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更多人了解这种教育模式,帮助更多的孩子。”
在李思成的带领下,“穿越育才中心”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它用1982年的特色教育,改变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命运,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这些孩子带着在清平村学到的勤劳、善良、坚韧,走向了世界各地,用自己的力量为世界带来美好和希望。
夕阳西下,李思成站在老槐树下,望着操场上嬉戏打闹的孩子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只要“穿越育才中心”还在,1982年的教育精神就会一直传承下去,铸就更多的辉煌。月光下,校园里的煤油灯一盏盏亮起,像一颗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道路,也照亮了教育的未来。
正文完毕,谢谢阅读!
欲看更多爽文,请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