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成果初显,信心大增(2/2)
“这小子!”马师傅抢过奖状往墙上贴,糨糊抹得太多,顺着砖缝往下淌,“昨天还说怕考不上,现在......”他突然捂住嘴,眼眶红得像晒裂的番茄。赵兰芝掏出红钢笔,在成长榜的“清北”栏里,郑重地写下“张扬”两个字,笔尖在纸上顿了三下,像敲了三声鼓。
家长们的感谢信在祠堂里堆成小山。有位母亲用1982年的信笺写道:“儿子居然给我捶背了,说‘1982年的男人都这样’;有个父亲附了张照片,穿西装的他正蹲在玉米地里,儿子用1982年的镰刀教他割稻子,两人的脸上都沾着泥,笑得却比阳光还亮。
周明德突然敲响铜钟,全村的孩子都往晒谷场跑。老人的拐杖指着新搭的台子:“今天颁奖!”第一个念到的是张扬,少年接过马师傅做的木奖牌,突然对着祠堂深深鞠躬:“谢谢李叔叔,谢谢周老师......”他的声音哽在喉咙里,手里的奖牌刻着“1982式成长”,边缘被磨得光滑,像块被岁月擦亮的石头。
暮色漫进祠堂时,李思成给晓聪发了条短信,附上扬扬获奖的照片。很快收到回复,只有张图片——清北图书馆的书架前,青年举着本《1982年中国乡村教育》,书页上写着“传承不是复刻,是让种子发芽”。月光透过窗棂,照在“穿越育才中心”的匾额上,那四个大字在夜色里,亮得像四颗星星。
第二天一早,孩子们在操场上举行升旗仪式。张扬作为升旗手,将国旗升得笔直,蓝布校服的领口系得一丝不苟;小雨带领大家宣誓,声音清脆响亮,眼神坚定。家长们站在警戒线外,看着孩子们的变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有位家长激动地说:“当初把孩子送来,心里还忐忑不安,现在看来,真是来对了地方。”
课堂上,曾经厌学的孩子们眼神专注,积极回答问题。张扬在数学课上主动举手,讲解解题思路时条理清晰,连赵兰芝都点头称赞;小雨在语文课上朗读自己写的作文,题目是《1982年的温暖》,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里的热爱。
劳动实践课上,孩子们分工合作,有的浇水,有的施肥,有的除草,配合默契。张扬不再像以前那样抵触劳动,反而主动承担最累的活,还教其他孩子如何正确使用农具;小雨则细心地给蔬菜捉虫,动作轻柔,像在呵护自己的宝贝。
食堂里,孩子们自觉排队打饭,不浪费一粒粮食。张扬把自己碗里的肉夹给旁边的小弟弟,说:“你正在长身体,多吃点;小雨则把馒头掰成小块,慢慢咀嚼,说要体会1982年粮食的珍贵。
看到孩子们的这些变化,李思成和工作人员们心里像揣着个暖炉。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穿越教育”的理念正在开花结果。周明德捋着胡须说:“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让孩子们在1982年的氛围里,学会感恩,学会努力,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赵兰芝也笑着说:“看到他们现在的样子,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值了。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努力,让更多的孩子在这里实现蜕变。”
夕阳西下,清平村的炊烟袅袅升起。孩子们在操场上嬉戏打闹,笑声回荡在村庄上空。李思成站在老槐树下,望着这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景象,信心满满。他知道,只要坚持“穿越教育”,保持1982年的特色,就一定能让更多的孩子在这里成长成才,续写清平村的传奇故事。
成果的取得让大家干劲更足了。马师傅计划教孩子们做更复杂的木工活,赵兰芝准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王婶则想教孩子们做更多1982年的特色美食。每个人都在为清平村的未来规划着,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的进步越来越明显。不仅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品德修养也日益完善。家长们送来的锦旗挂满了祠堂的墙壁,感谢信也一封接着一封。这些都成为了李思成和工作人员们前进的动力,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之路。
“看到这些孩子,我就像看到了当年的晓聪。”李思成感慨地说,“他们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
夜色渐深,清平村的煤油灯一盏盏亮起。祠堂里,李思成和工作人员们还在讨论着下一步的计划,灯光下,他们的身影显得格外高大。在1982年的精神指引下,他们正带领着孩子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成果初显只是开始,更多的奇迹还在等待着他们去创造。。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