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富爸爸的逆袭密码 > 第396章 成果初显,信心大增

第396章 成果初显,信心大增(1/2)

目录

晨雾刚漫过清平村的老槐树,祠堂的铜钟就“当”地撞响第一声。赵兰芝握着红钢笔的手顿了顿,目光掠过算术作业本上“张扬”的名字——曾经被红叉淹没的页面,如今爬满工整的解题步骤,最后一行还画了个咧嘴笑的小人,铅笔屑粘在纸页边缘,像撒了把星星。

“这小子的方程解对了!”她突然把作业本往讲台上一拍,搪瓷杯里的茶水溅在1982年的教案上,晕开一小片浅黄。窗外传来马师傅的喝彩声,老木匠举着个竹筐冲进来,篾条编得严丝合缝,提手处还留着刻意打磨的弧度:“看看谁的手艺!张扬这小子,昨天熬到半夜给竹筐上桐油,说要送给王婶装针线!”

祠堂的门槛上,王婶正用围裙擦着眼泪。蓝布围裙沾着面粉,是今早蒸馒头时蹭的。“小雨刚才偷偷把糖馒头塞给我,说‘王奶奶您牙不好,吃甜的软和’。”她掀开蒸笼,白雾里滚出个歪歪扭扭的馒头,上面用红豆摆着个“孝”字,“这孩子刚来的时候,掉地上的馒头都不捡,现在......”

李思成站在“成长榜”前,指尖划过新添的红五星。张扬的名字后面,“数学进步奖”三个字墨迹未干;小雨的格子里,贴着她纳的第一双鞋垫,针脚虽然歪斜,却密密麻麻没留空隙。张明远举着相机跑来,快门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李总,上海的小雨妈妈寄来锦旗了!”

锦旗上“立德树人”四个金字在晨光中发亮,边角还绣着1982年的麦穗图案。信封里的信纸被泪水洇得发皱:“上次视频,女儿说要教我蒸玉米馍,说这是1982年的孝顺......”李思成突然笑出声,想起六年前李晓聪的第一封家书,字迹比张扬现在的还潦草,却在结尾写着“爸,王伯说我劈的柴够烧三天了”。

劳动课的哨声刚落,晒谷场就炸开了锅。穿西装的男人正追着个少年打,鳄鱼皮鞋踩在玉米壳上打滑:“你居然给我写信?还说‘爸您少抽烟’?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张扬抱着头绕着石碾子跑,蓝布校服的后襟沾着泥点,却笑得直不起腰:“1982年的儿子都这样!周老师说孝顺就得说出来!”

男人突然抓住儿子的手腕,指腹摩挲着少年掌心的茧子——那是编竹筐磨出的,硬得像块小石子。他喉头滚动两下,从公文包掏出个铁皮盒:“你妈给你寄的巧克力,藏在......”话没说完,张扬已抓过盒子往王婶手里塞:“给弟弟妹妹分了吧,我现在爱吃窝窝头。”

祠堂的八仙桌上,贺信堆成了小山。省重点的张校长亲笔写的“守正创新”四个字压在最上面,墨迹透纸背;穿旗袍的陈教授寄来本1982年的《教育研究》,扉页批注“清平村的实践,比任何理论都鲜活”;最底下压着封皱巴巴的信,是张扬父亲用酒店便签写的:“李总,周末我想带工人来,给祠堂铺条石板路——别用水泥,就用1982年的青石板。”

周明德突然把拐杖往地上一戳,震得算盘珠子噼啪乱响。老人从怀里掏出张泛黄的成绩单,是李晓聪高三的月考排名,从倒数第一爬到正数第五:“当年有人说这是昙花一现,现在看看张扬的进步幅度......”他突然提高声音,拐杖指向晒谷场,“让孩子们把新收的玉米装袋,寄给各位家长!附张纸条——1982年的粮食,最养人!”

马师傅的木工坊里,张扬正给竹筐刻字。凿子在篾条上游走,“感恩”两个字虽然歪歪扭扭,却刻得很深。小雨蹲在旁边纳鞋底,羊角辫上别着朵野菊花:“等会儿去给陈医生送鞋垫,他上次给我治手,药水里放了蜂蜜。”窗外的广播突然响起《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旋律里混着孩子们的笑声,像串被风吹响的铜铃。

深夜的祠堂还亮着灯。赵兰芝在课程表上添了“家书写作课”,周明德用红笔圈出“每周三”;王婶把新磨的玉米面装袋,每个袋子里都塞张孩子们画的小像;李思成翻开最新的成绩单,张扬的数学分数后面,赵兰芝用红笔写着“可教也”,字迹和当年周明德给李晓聪的评语一模一样。

月光淌过晒谷场的玉米堆,像铺了层碎银。李思成想起昨天收到的短信,林悦说林宛如在整理晓聪的旧物时,翻出个铁皮盒,里面全是清平村寄的玉米馍干,每块都标着日期。“舅妈说,这是晓聪舍不得吃攒的,说要留着给妹妹当标本,告诉她1982年的粮食长什么样。”

鸡叫头遍时,祠堂的铜钟突然连响三声。马师傅举着新做的匾额冲进来说:“李总,孩子们连夜凿的!”“薪火相传”四个大字刻在老榆木上,笔画里还嵌着没清理干净的木屑,像撒了把星星。张扬的鼻尖沾着木灰,却挺胸站得笔直:“周老师说,1982年的精神,得像这木头一样,越凿越亮!”

晨曦爬上匾额时,李思成突然掏出手机。镜头里,孩子们扛着玉米袋往村口走,张扬的蓝布校服被露水打湿,却把最重的袋子往自己肩上挪;小雨的羊角辫甩成小鞭子,嘴里数着“一、二、三”给大家鼓劲。他编辑短信发给张明远:“告诉家长们,下批玉米成熟时,邀请他们来参加秋收——就用1982年的镰刀。”

王伯的烟袋锅在门槛上磕出火星,老人望着晒谷场的“艰苦奋斗”玉米字,突然哼起1982年的老歌。烟圈在晨光中散开,裹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像给清平村系了条看不见的红绸带。李思成知道,这些初显的成果不是终点,而是1982年的种子,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刚冒出第一片嫩芽。

正午的日头晒得玉米叶打卷时,村口突然驶来辆货车。穿工装的司机跳下来,抱着个大纸箱往祠堂跑:“李总,北京寄来的!”箱子里滚出堆奖状,最上面那张印着“清北夏令营优秀学员”,照片上的张扬举着榫卯模型,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背景里的1982年路牌格外醒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