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富爸爸的逆袭密码 > 第395章 交流经验,一起进步

第395章 交流经验,一起进步(2/2)

目录

夕阳把祠堂的影子拉得很长时,刘局长握着李思成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下个月的全省教育大会,我给你留个主会场的位置。”他望着孩子们在暮色中收工的身影,“有些老道理,确实比新理论管用。”

李思成站在老槐树下,看着考察团的车辙在1982年的土路上延伸。王伯递来个布包,里面是晓聪当年的木工刨,刨刃上还留着少年磨出的亮痕。“这是给张校长的礼物。”老人的烟袋锅在暮色里明灭,“让他知道,1982年的刨子,能刨出最光滑的未来。”

深夜的祠堂还亮着灯,赵兰芝正在修改教案,1982年的课本旁,摆着陈教授送的现代教育心理学。“明天教孩子们用1982年的算盘,计算现代环保数据。”她的钢笔在纸上划出沙沙声,“这才是真正的古今结合。”

李思成翻开新到的教育期刊,封面人物正是张扬,标题写着“从叛逆少年到榫卯达人”。报道里,少年握着刨子的照片旁,印着他写的话:“1982年的智慧告诉我,真正的创新,要先学会传承。”

晨光再次洒满清平村时,马师傅正在教新来访的老师们刨木头。省重点的张校长蹲在旁边,笨拙地模仿着,木屑溅在他的西装裤上,却笑得像个孩子。祠堂的广播里,正播放着刘局长的讲话:“让我们向清平村学习,找回教育的初心——就像1982年那样,把根扎在泥土里,才能长出参天树。”

经验交流的热潮像滚雪球般蔓延开来。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派人前来,有的带着疑惑,有的抱着学习的心态。有位来自偏远山区的校长,看到孩子们在1982年的教室里认真学习,眼里泛起了泪光:“我们那里条件艰苦,一直不知道怎么提高教学质量,李总的方法给了我很大启发,原来教育不一定需要多么先进的设备,关键是理念。”

李思成总是热情接待每一批来访者,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在一次交流活动中,有位年轻教师提出:“现在的孩子接触信息多,1982年的教育方式会不会让他们与时代脱节?”李思成笑着带他去看孩子们的科技小组,他们正用1982年的原理制作简易太阳能装置。“我们保留的是1982年的精神,不是拒绝进步。”他解释道,“就像用算盘也能算出航天数据,关键是掌握方法和精神。”

交流中也不乏激烈的辩论。有专家认为过度强调1982年的生活方式会压抑孩子的天性,李思成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带他们去看孩子们的才艺展示。张扬用竹条制作的机器人模型栩栩如生,小雨演唱的1982年老歌充满感情,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快乐。“压抑天性的从来不是环境,而是缺乏正确的引导。”李思成的话让专家们陷入沉思。

通过一次次的经验交流,育才中心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许多学校开始借鉴他们的做法,有的在校园里开辟了劳动实践区,有的增加了传统手工艺课程。李思成也从其他教育机构那里学到了不少先进的管理经验,比如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孩子解决成长的烦恼。

他组织团队对育才中心的教育体系进行了完善,在保留1982年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与现代社会接轨的课程。比如开设了“1982与未来”的讨论课,让孩子们对比不同时代的变化,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引入了简单的编程教学,但要求用1982年的流程图先手绘出来,再输入电脑。

教育研讨会上,李思成的发言总能引起热烈反响。他不再仅仅分享成功的经验,也坦诚地讲述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我们也曾困惑如何平衡劳动与学习,如何让孩子既适应1982年的生活又不脱节于现代。”他的真诚赢得了同行们的尊重,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解决之道。

随着交流的深入,育才中心与许多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们互相派遣教师交流学习,共享教学资源。省重点中学的老师来到清平村,学习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育才中心的老师则去重点中学,学习先进的课堂管理方法。这种双向的交流,让双方都受益匪浅。

李思成站在清平村的最高处,望着越来越多前来交流学习的人们,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穿越教育”的理念正在被更多人接受和传承,这不仅仅是育才中心的成功,更是教育回归本质的体现。在1982年的精神内核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碰撞融合中,教育正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共同进步的道路越走越宽。

经验交流的故事还在继续,每一次的思想碰撞都能擦出新的火花。育才中心在保持1982年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其他教育机构携手,为培养出更多既懂传承又能创新的人才而努力着。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教育的种子正在茁壮成长,结出累累硕果。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