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家长沟通,携手共进(2/2)
王伯突然把个布包塞进李思成手里,里面是晓聪当年的第一个作业本,最后一页写着“爸爸,我想你,但我会努力”。“这是给新家长的礼物。”老人的烟袋锅在暮色里亮了一下,“让他们知道,来这儿的孩子,都会变好。”
夜色漫进祠堂时,广播里响起《难忘今宵》的旋律。家长们陆陆续续离开,车灯光束在1982年的土路上划出金线。张扬父亲临走时,把那块真丝手帕留给了儿子,上面用钢笔写着“加油”,字迹和少年作业本上的越来越像。
李思成站在老槐树下,看着邮差把信件装进绿色的邮包。月光洒在“清平村”的邮戳上,金属的凉意透过指尖传来。他知道,这些信件会像蒲公英的种子,带着1982年的风,落在每个等待的家庭里,生根发芽。
第二天一早,赵兰芝在课堂上宣布了新规定:“以后每周写两封信,一封给家长,一封给自己。”张扬的笔尖在纸上顿了顿,写下“爸,玉米馍真的不难吃”,旁边画了个笑脸。小雨则在信里画了个大大的全家福,王婶和马师傅也在其中,像一家人一样。
家长们收到信的反应各不相同。张扬父亲把竹编书签别在办公室的笔筒上,每次开会看到,都会想起那个在拔河场上咬牙坚持的少年;小雨妈妈把布贴画贴在冰箱上,每天做饭时都能看到,仿佛女儿就在身边;还有的家长把孩子们的信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和自己小时候的奖状放在一起,感慨万千。
有位家长在回信中写道:“以前总觉得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就是爱,现在才明白,让他学会担当和努力,才是最重要的。感谢你们让他有这样的机会成长。”字里行间满是真诚和感激。
李思成把这些回信在教师会上念给大家听,周明德捋着胡须说:“这就是我们要的效果,家校携手,才能让孩子们走得更远。”赵兰芝也笑着说:“看到家长们的转变,觉得我们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日常教学中,老师们会把家长的回信念给孩子们听。当张扬听到父亲说“为你骄傲”时,脸涨得通红,学习更加努力了;小雨听到妈妈说“等你回来教我蒸馒头”时,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劳动课上更加积极了。
信件成为了连接家校的纽带,传递着爱和鼓励。孩子们在信里分享自己的进步和烦恼,家长们在回信中给予引导和支持,这种1982年的传统沟通方式,比任何现代化的通讯都更有温度,也更有力量。
李思成看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欣慰。他知道,家长沟通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但只要坚持下去,用真诚和耐心去对待,就一定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在1982年的清平村,这种家校之间的默契和信任,正在慢慢生长,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又到了家长座谈会的日子,这次来的家长更多了,脸上的疑虑少了,期待多了。他们主动和老师们交流孩子们的情况,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甚至有人提出要为育才中心捐些1982年的老物件,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那个年代的生活。
张扬父亲带来了一台1982年的收音机,说可以让孩子们听听当年的广播;小雨妈妈则带来了自己小时候的书包,希望能给孩子们做个纪念。看着这些充满心意的礼物,李思成和老师们都深受感动。
座谈会上,家长们不再像第一次那样拘谨和质疑,而是畅所欲言。他们讨论着如何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如何在家中延续1982年的优良传统。周明德欣慰地说:“这才是真正的携手共进,为了孩子们,我们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夕阳西下,家长们带着孩子们的劳动成果和满满的收获离开了清平村。他们知道,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自己不再是孤单的前行者,有育才中心这样的伙伴一起努力,孩子们一定能茁壮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清平村的老师们,则继续用1982年的智慧和真诚,教育着每一个孩子,书写着家校携手的动人篇章。信件往来不断,每一封都承载着思念和期望,每一封都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家长和学校的心紧紧相连,共同编织着孩子们美好的未来。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