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富爸爸的逆袭密码 > 第394章 家长沟通,携手共进

第394章 家长沟通,携手共进(1/2)

目录

祠堂的木门在晨光中发出“吱呀”的声响,像老槐树在低声絮语。李思成站在门槛内侧,看着王伯用抹布擦拭1982年的八仙桌,木纹里的茶渍被擦得发亮,露出“为人民服务”的烫金字样。桌腿旁,赵兰芝正往粗瓷碗里分着炒花生,是王婶用1982年的大铁锅炒的,焦香混着泥土味飘出老远。

“李总,张扬爸爸的车停在村口了。”张明远的皮鞋沾着露水,手里攥着份家长名单,“除了上海的小雨妈妈请假,其余十七位都到了。”他突然压低声音,“张董的秘书刚才打电话,说要带摄像团队来,被我以‘1982年没有摄像机’为由挡回去了。”

李思成的指尖划过墙上的标语——“家校同心,共育新苗”,红漆是周明德用1982年的土漆调的,边角还沾着些许稻草。“让王伯把广播线接好。”他望着祠堂外的晒谷场,孩子们正在马师傅的指导下晾晒玉米,金黄的颗粒在竹匾里滚动,像撒了一地的星星,“等会儿让家长们看看,他们的孩子现在能背三十斤玉米走三里路。”

穿西装的张扬父亲踩着玉米叶走进来,鳄鱼皮鞋在泥地上打滑,他掏出真丝手帕擦着锃亮的鞋头:“李总这排场够复古的。”他的目光扫过八仙桌上的搪瓷缸,“连个矿泉水都没有?我儿子在这不会连水都喝不上吧?”

王伯的烟袋锅在门框上磕了磕,火星溅在青砖上:“1982年的娃,喝井水长大的照样长结实。”老人掀开墙角的瓦罐,里面的井水映着天光,“张董要是嫌寒碜,现在就能走。”

李思成突然拍手,祠堂的广播里响起《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磁带的杂音像春蚕在啃桑叶。“各位家长,”他拿起份劳动记录表,纸张边缘被1982年的回形针别着,“这是张扬上周的成绩——编竹筐三个,合格率100%,王伯说比他当年强。”他举起照片,少年的手指被竹条勒出红痕,却笑得露出虎牙。

小雨妈妈突然抽泣起来,碎花裙的袖口沾着泪痕。她从LV包里掏出手机,屏幕上是女儿抱着布娃娃的照片:“我家小雨从来没干过活,她细嫩的手怎么经得起竹条磨?”王婶端来碗红糖姜茶,粗瓷碗沿还缺了个口:“姑娘你看,这是小雨给我纳的鞋底,针脚比我年轻时还匀。”

座谈会的气氛突然紧张起来。穿皮草的女人把爱马仕包往桌上一摔,金属链条撞在搪瓷缸上发出刺耳的响:“我们交了那么多学费,就换来孩子当苦力?”她指着墙上“艰苦奋斗”的标语,“1982年早就过去了,李总这是在开历史倒车!”

周明德的拐杖“笃”地戳在她脚边,老人从怀里掏出个铁皮盒,里面是李晓聪当年的家书。“这孩子刚来时,说‘宁死不碰锄头’。”他戴上老花镜,念起信里的话,“‘今天帮王伯挑水,肩膀磨破了,但看到水缸满了,比玩游戏通关还开心’。”女人的嘴唇动了动,最终没说出话来,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包上的金属扣。

赵兰芝突然站起来,把一摞作业本往桌上一放。1982年的方格纸上,张扬的字从歪歪扭扭到工整有力,最后一页画着个简笔画的窝窝头,旁边写着“其实挺香的”。“这些不是苦力,是成长的印记。”她指着小雨的作文本,“‘王婶教我蒸馒头,面粉沾在脸上像小花猫’,这难道不是教育?”

屋外突然传来欢呼声。家长们涌到门口,看见孩子们正在进行拔河比赛,张扬站在最前面,蓝布校服的领口被汗水浸得发暗,却死死攥着1982年的麻绳。小雨的羊角辫在空中甩成小鞭子,嘴里喊着“加油”,声音比谁都响亮。

“那是我儿子?”张扬父亲的手帕掉在地上,他看着那个青筋暴起、不肯松手的少年,突然红了眼眶。去年在公司年会上,这孩子因为游戏机被没收,当场掀翻了香槟塔。

李思成递来杯井水,搪瓷缸在阳光下泛着哑光:“张董见过孩子流汗的样子吗?1982年的教育,不是让他们当苦行僧,是让他们知道,汗水比泪水值钱。”他指着晒谷场上的玉米,“这些玉米磨成面,会寄给各位当礼物,尝尝孩子们的劳动成果。”

座谈会结束时,王婶端来刚蒸好的玉米馍,热气在家长们的脸上凝成水珠。张扬父亲咬了一大口,玉米面的粗粝感划过喉咙,他突然掏出钢笔,在1982年的信纸上写下:“请老师严格要求,不必手软。”小雨妈妈则把檀香皂放在鼻前,泪水滴在包装纸上:“这味儿像我小时候用的,谢谢你们让她记得家的味道。”

夕阳把祠堂的影子拉得很长时,张明远正在给信件盖邮戳。1982年的邮票上印着长城图案,每封信里都夹着孩子的手工作品——张扬的竹编书签,小雨的布贴画,还有晓梅用玉米叶编的小篮子。“李总,家长们都说明年还要来,想参加孩子们的秋收。”

李思成望着邮筒里渐渐堆满的信件,突然想起六年前,他也是这样,等待着清平村寄来的每一封家书。那些泛黄的纸页上,不仅记录着一个少年的蜕变,更藏着教育最朴素的真理——就像1982年的庄稼,只要用心浇灌,总会结出果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