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三国我的底牌是信息差 > 第314章 长安决策,剑指北疆

第314章 长安决策,剑指北疆(2/2)

目录

他声音不高,却带着金石之音,在书房内回荡:

“陈宫随军参赞军机,运筹帷幄。张绣所部西凉骁骑,熟悉北方战事,可为全军先锋,并负责侧翼策应,寻机破敌。”

“徐晃久在河东,对并州地理民情、高干部虚实最为熟悉,仍命其为前锋主将,统筹攻坚事宜。其在河东郡北部的防务,即刻移交田豫接管。田国让经黑风河谷一役,大破乌桓,智勇双全,威震北疆,擢升其为北中郎将,总领河东以北所有防务,专司对高干残部及北疆胡骑之戒备。赵云骁勇善战,心思缜密,为其副将,受其节制,共同镇守北疆,尤重对胡骑之清剿与威慑。”

“贾诩你,”吕布目光转向这位最倚重的谋主,“坐镇长安,总揽后方一切政务、军务协调,监控刘备动向及天子起居,确保朝廷稳定,各方资源能源源不断输往前线。”

“张辽稳重善战,继续稳固颍川防线,严密监视曹操残部与荆州刘表之动向,南线绝不可有失。”

“高顺及其陷阵营,镇守洛阳重镇,保障关中与中原联系之咽喉,尤其要确保匠作营绝对安全与后勤通路之畅通,此乃我军强盛之根基,不容有失。”

“徐荣老成持重,宿将之姿,镇守长安,卫戍京畿,统筹留守兵马,确保大本营万无一失。”

一系列的人事安排,条理清晰,权责分明,显然是吕布经过长时间深思熟虑的结果。他将最核心的中央防御和内部维稳重任,交给了最为信任、能力也最全面的贾诩、高顺、徐荣;将需要开拓和独当一面的南方战线,交给了能力卓越、忠心不二的张辽;而北疆的稳定与对新提拔将领的考验,则托付给了在此前战斗中表现出色的田豫和赵云。

贾诩听完,略一思索,补充道:“温侯亲征,名份上亦需周全。高干虽为袁绍所署,然并州终是大汉疆土。可请天子下诏,历数高干依附逆臣、纵容胡虏、祸乱边郡之罪,明令温侯以大将军衔,持节讨之。如此,则名正言顺,师出有名,可瓦解并州部分人心。”

吕布点头称善:“正该如此,此事便交由文和你来操办。”他顿了顿,目光再次转向地图,这次落在了南方的荆州,“还有一事,刘景升(刘表)那边,坐拥荆襄富庶之地,兵精粮足,也不能让他太清闲了,须得给他找些事情做。同样以天子名义,下一道明诏给他,痛斥袁绍勾结乌桓、黑山等外族贼寇,祸乱中原,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令他以汉室宗亲、州牧之责,起兵北上,共讨国贼。不管他刘表来不来,会不会真的出兵,这步棋,我们先摆出去,总能搅动一番局势。”

贾诩眼中露出赞许之色,抚掌道:“温侯此计大善!刘表素重虚名,又以汉室宗亲自居,天子诏书到时,他纵然不肯出全力北上,碍于大义名分,也需做做样子,至少能牵制袁绍部分兵力于南线,使其不敢尽撤豫州之兵。若其公然抗旨不从,则日后我军若有机会南下讨之,亦占据大义名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大战略方针既定,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依照新的指令高速运转起来。征调粮草的命令发往三辅各地,集结部队的符信送往各营,一道道蕴含着权力与意志的指令,如同无形的波纹,从长安这座中心,迅速扩散至吕布势力范围的每一个角落。

部署完毕,吕布信步走出书房,来到廊下。初春的夜风带着凉意拂面而来,庭院中的草木在朦胧月色下已悄然泛起些许新绿,孕育着生机。他负手而立,仰望星空,心中并无多少大战将起的激动与亢奋,只有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审慎思索。并州之战,绝非易事,高干并非庸才,麾下亦有精兵,并州地势复杂,民风彪悍,且天时地利不在我手。但他深知,这一仗必须去打,为了打破当前战略上的僵局,为了在袁绍这个庞然大物身边,赢得更多宝贵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时间,为了……那更为遥远的未来。

“并州…”他低声自语,目光仿佛已穿越千山万水,越过黄河,落在了那片苍凉、雄浑而又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之上。一场围绕着并州归属、关乎北方未来格局的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