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儒医——士大夫的遮羞布(2/2)
这是歷史的迷雾,朱先安也不知道。
但他知道,朱元璋死后七天就匆匆下葬了。
他的好圣孙朱允炆还勒令坐镇各地的叔叔——藩王,不许进京弔唁他。
之后还弄死了他爷爷的四十六个妃嬪或女官,这件事成了他好爷爷——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恢復殉葬制度的“明证”。
极为诡异,诡异得像野史一样。
因为朱元璋最爱、最信任和最看重的太子朱標、唯一真爱马皇后薨逝后,都没人殉葬。
他死后,倒是在一本叫《明会典》的史书里,记载了当时传出一道口諭,说,“朕崩,凡无子妃嬪皆令殉葬,惟宝庆公主母张氏,因女幼,特免之。”
这口諭谁传出来的
不知道,会典未曾记载。
其他史书,同样未曾记载有这道口諭。
总之,结合朱元璋诡异到离谱的下葬方式,以及这些记录不全的各种“怪”歷史,朱先安不认为朱元璋是寿终正寢的。
那些嬪妃的死,反而有种像是杀人灭口。
人老了,各种妖魔鬼怪都冒出头来。
哪怕是一代洪武大帝,都逃不掉这个宿命。
否则后世疑点重重的南北榜案,又怎么会在他生命的最后时间出现呢
为了自己的安全,以及自己的女人们、子嗣著想,朱先安有意於在未来的某一天,培养一批可用,可信任的纯粹的中医。
洪武朝的医疗系统,在朱先安看来很抽象。
因为太医院的太医选取,除了医术高超之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判断依据,那就是精通儒学。
独尊儒术用在医术上面,实在是太过於抽象了。
也幸好朱元璋在洪武三年推出来的封建王朝版的“免费医疗”机构——惠民药局,里面的大夫是相对正常的大夫。
否则这大明朝的医疗体系,当真是无药可救。
朱先安脑海中对著朝廷的医疗体系大摇其头,手下却写得飞起。
麻黄三钱、桂枝三钱、黄芪五钱、羌活三钱...炙甘草二钱。
又在后面写下煎服法,“水三碗,先煮麻黄(去浮沫)......
一旁药童看得惊奇,他自然知道一些方子,也懂得一点点药理。
此方大概率是治疗风寒的,而且下药很重。
但是,他从来没有见到过眼前这个叫破寒復阳汤的方子。
而且,这个方子是不是太过简陋了些
要知道,他可是在怀仁堂这个在整个应天府都有美名的药房里,待了足足五年之久。
”难道,这是新方子”
而另一侧的李管事,心中也是惊骇,脸上都露出了激动的神色。
东家竟然真的懂药理!
东家懂得越多,说明家学渊源,来头越大。
要知道,只有大户人家的子弟,才能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有能力和机会接触药理,学习医术。
正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士大夫眼中的良医,便是儒医。
儒医是什么
这可是屡次落榜不第的士大夫们的遮羞布。
可见,在士大夫阶层看来,成为一名儒医,也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李管事暗暗高兴,遇到东家,他可算是遇到贵人了。
刘初一虽然不认识字,但也知道东家是亲手为他母亲写药方。
要不是害怕打搅到东家,他现在打算再跪地磕几个头。
在扁担倒了都不知道是个“一”字的刘初一看来,东家字写得像道士画的符籙一样好看。
东家无所不知,医术必然也很高超。
自他记事以来,除了他娘亲之外,再没有任何一个人对他如此之好。
东家是什么身份他家是什么身份
他竟能劳烦东家为他操心
这肯定是上辈子积了不知多少福的缘故。
其他的铁牛等四个护卫,脸上也满是探究好奇,以及藏不住的喜色。
他们没想那么多,只知道以后自己打架受了伤、家人生了病,不用专门去请大夫了。
因为东家会为他们看病抓药。
这能省下很大一笔钱。
此时的他们,还不知道在三年后,圣上就会推出给他们穷苦百姓免费看病的惠民药局。
朱先安很快就放下了毛笔,將写好的方子挪到一旁给李管事看。
“这方子是破风寒的,你记一下。回去后给初一他娘喝。”
“是,东家。”李管事连忙应下。
“我再写两个方子。”
他们在路上的时候,朱先安就安排好了。
来怀仁堂,不仅仅是为了一个风寒药物,还要买驱虫的药。
驱的自然是眾奴僕身体內外的各种寄生虫。
这治疗风寒的药,会在怀仁堂里煎熬,然后给刘家妇人服用。
至於驱虫的药物,由於他们人多,需要的量也很多。
故而朱先安打算先將药抓上,然后再请一个药师,去鲜鱼巷那边的院子里,当场煎熬给眾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