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祁同伟之警界第一人 > 第100章 学者的诞生

第100章 学者的诞生(1/2)

目录

乌鞘岭连环血案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祁同伟的两篇刊登在公安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便在系统内部悄然流传开来。

《犯罪地理画像理论在系列恶性案件中的实战应用——以乌鞘连环杀人案为例》

《行为模式分析与心理侧写在疑难命案中的突破作用》

乌鞘岭那令人不寒而栗的累累白骨和惊魂细节,此刻不再是悬案卷宗里的冰冷记录,而是化作了这两篇论文中最具冲击力、最无可辩驳的实证基石。

祁同伟没有沉醉于渲染那些在基层刑警口中近乎“神迹”的破案瞬间——如何精准圈定凶手的藏匿“圆心”,如何洞穿其精心编织的身份迷雾,甚至预判其下一步的致命行动。

而是以冷峻、缜密到近乎无懈可击的学术语言,将它们一一解剖。翔实的数据图表如同沉默的铁证,国外前沿理论的旁征博引则为论述披上了权威的铠甲。

他不仅展示了辉煌的战果,更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可被后来者学习复制的推理体系。

曾经模糊的“圆心假说”被赋予了清晰的边界,“签名行为”和“理性反侦察”被提炼为可辨识的犯罪密码,心理侧写的精确度,被前所未有地推上了理论化的高峰。

这哪里是论文?分明是来自生死一线的实战前沿,对传统刑侦思维发起的一场静默革命!

论文的反响之强烈,远超祁同伟的预期。

论文甫一刊印,便在壁垒森严的公安系统内部,引发了一场不啻于八级地震的轰动。

基层刑警们,特别是那些破案经验不多的年轻刑警们如获至宝。

他们本就没什么破案经验,这些论文等于给他们提供了一条具有实践意义的方法。

他们争相传阅,逐字念诵着那些晦涩又仿佛闪烁着金光的术语,眼中是饥渴与兴奋交织的光芒。

刑侦局的电话总机瞬间被打爆成了热线!各地那些声名赫赫的刑侦专家们,虽一时无法直接联系到风口浪尖的祁同伟本人,却纷纷将电话打到了刑侦局。

焦灼的询问穿透千里电波,核心只有一个:“细节!祁处那套魔法到底是怎么练成的?快把资料传真过来!”

而那些曾对所谓“纸上谈兵”嗤之以鼻、坚信“老经验抵万卷书”的老刑侦权威们,也开始反复研读、推敲,并对照着自己经手的积案旧卷,最终不得不发出一声喟叹:

“后生可畏啊…...逻辑之严密,对实战的指导价值…...无可辩驳!”

这些动静甚至惊动了新晋主管刑侦工作的林世彬副部长。

林部长仔细研读后,提笔在报告上做出亲笔批示:“组织全国刑侦骨干,专题研讨论证祁同伟同志的理论成果!若证实其普遍有效、方法可靠,当尽快形成规范,全国推广!”

随着论文的后续刊载和影响力的持续发酵,祁同伟的名字,完成了一次华丽而耀眼的蜕变。

他不再仅仅是专案组内部流传、带着传奇色彩的“神探祁同伟”,亦或是靠着部长的赏识飞速提拔的小秘书。

而是骤然升腾为华夏刑侦理论研究天幕上一颗光芒四射、令人无法忽视的新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