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以贪治明 > 第321章 军户的复杂与王阳明

第321章 军户的复杂与王阳明(1/2)

目录

“不对啊,这旗军士卒,还有军饷呢?便是有军头盘剥,也不至于让能战之兵少到十不存一的地步吧?”

“这可是东南沿海的备倭军,不是内地那种,常年都不见兵戈的卫。”

正欲点头的王羽裳,察觉到了不对之处。

倒不是姑娘怀疑李斌的数理分析有什么问题,毕竟,李斌报出的那一连串数字,已经是罔顾军屯、军户制度的客观现实,以一种极度理想化的情境假定出的数据...

真实的明代军户制度,很是复杂。

从“谪发军”到“垛集军”;从“一正两贴”到跨区服役等等...

在这种种制度下,一地军户的多寡与当地卫所的编制关系,也非简单的正相关。

简单来说,宁波府地面上的军户,主要分三类:

一是,本地军户。其子嗣在外地军卫服役,亲眷在乡。这类人,和本地军卫联系不大,同样,这类人通常也不占用本地军卫的军屯;

二是,外地来此服役的正军,所携家眷。这些人的生活维持,是需要卫所从本卫的军屯地中划出土地,供其耕作为生的。

至于这第三类,则是谪发军。就是古文戏曲中,被县太爷判个“发边充军”的那群人。这些人,也会慢慢在服役地,重新成家,从而少量挤占本卫屯田...

前文提过,在明代,养一匹马,需要集五户中农的劳动剩余,才能养起。同样,养一个正常能够出战的士兵,也需要三户人家的合力。

这,便是所谓的“一正两贴”。

即军户中,亦分正军户和贴军户。正军户,负责出人,前往卫所服役;一到两户,配属于其的贴户,则需要为这名正军提供路费盘缠、棉服刀枪等物件。

同时,若是那正军伤残、病故、或逃逸,出现无法服役,且该户中,已无男丁可抽的情况时,这贴户人家还要负责抽出男丁,去顶那正军的缺儿...

换而言之,正军户和贴军户,并不绝对。但整体上,“三户一丁”的框架,是没跑的。

可以说,在有明一代的任何一个府县。军户的人数都极其夸张,乃至不少历史名宦,都是军户出身。

只是平时,这些所谓的军户,早已在实际生活中,看不出与寻常农户的区别而已。

也是因为,在地方上,军户的基础足够庞大。

所以,在结合宁波卫的实际边况后,王姑娘才会怀疑李斌的猜测,是不是太夸张了?!

那些个军头莫不是要钱不要命?

把卫所里的兵都逼跑了,倭寇打上来,拿什么挡?拿你家粮仓中的粮食吗?!

“宁波卫在二线,一线有舟山中中所、中左所,有昌国卫、定海卫顶着呢。那些边卫,情况会好些...”

“而且,你也莫太高看他们。刀没砍到他们头上,板子没打身上...人是不会知道痛的!”

李斌微微摇了摇头,没再继续和王羽裳在清军事务上多聊。

毕竟,现在聊了也没用...

至于那“勾补-练兵-备倭”的三件套,这会也不到出场的时候。

“咱们还是来聊聊王老大人的嫁妆吧!莫怪为夫市侩,实在是...实在是,没办法了。安民厂那边,最快还要到明年年中才能有收益,你总能不让我继续这么提笼架鸟的胡混半年吧?”

“可就是阿爷那边,能给很多,这一来二去,不也要好几个月吗?”

再次听李斌提起嫁妆,哪怕此时王羽裳并不生气,也知道李斌不是单纯的贪恋这点嫁妆...

但这白眼,总是少不了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