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暗流涌动(2/2)
千里之外的帝国心脏——北京紫禁城。
乾清宫东暖阁内,气氛却如同凝结的冰霜,与外界的夏日酷暑形成刺骨的反差。
年轻的嘉靖皇帝朱厚熜,身着常服,端坐于巨大的蟠龙御案之后。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被暂时推到一旁,唯有一份墨迹簇新的奏疏被摊开在最中央。
这正是张璁与桂萼联名呈进的《正典礼第七上十三议疏》。
自这两位“大礼议”的急先锋应召入京以来,嘉靖帝倚重其学识与胆魄,君臣合力,已如快刀斩乱麻般推行了诸多新政。
裁撤锦衣卫、内监局等冗滥机构,一举削去十四万余蠹虫冗员,其雷厉风行之势,虽引得朝野震动、暗流汹涌,却也因嘉靖帝的坚定支持与张、桂二人锐不可当的锋芒,得以初步贯彻。
张洪担心的事是对的,他不努力不上进,就会在被裁撤的名单里。
但新政的利刃,终究斩到了最坚硬的礁石之上。
减免漕粮,直接触及了掌控着运河命脉、依靠层层盘剥而富可敌国的庞大官僚与豪商集团的根本利益;罢免冗官,更是动了无数盘根错节、早已将官位视为私产的勋贵与实权派官员的命根子。
这两项举措甫一提出,便如同在滚油中泼入冷水,瞬间激起了前所未有的、近乎疯狂的反对浪潮。科道言官连章弹劾,六部堂官暗中掣肘。
张璁与桂萼深知,单靠雷霆手段和皇帝的决心,已不足以撼动这盘根错节的利益联盟。他们需要更系统的方案,更堂皇的旗帜,将“大礼议”奠定的“正位”名分优势,转化为压倒一切反对、推行更深入改革的政治势能。
于是《正典礼第七上十三议疏》,便呈递到了御前。
这道奏疏全面阐述议礼涉及的问题,他们通过这十三事指斥反对改谥的杨廷和一系为朋党,批评支持“濮议论”也就是护理派的朝臣,主张让嘉靖皇帝正式下诏追尊生父朱祐杬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去掉本生二字。
这是迫使群臣再一次站队,更是一把血淋淋的刀。
张璁和桂萼二人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杨廷和的致仕后,护礼派蒋冕、毛纪等虽然也是大学士,但没有杨廷和的影响力,此时正是应该进攻的时候,一举清理掉护礼派,使新政大力推行。
嘉靖帝已经这样一动不动地看了近半个时辰,对于张璁和桂萼要权力推动新政而言,他同样需要收拢整个帝国的权力。
可以说比他们二人更为迫切,从湖北安陆到京城,以小宗世子坐上皇帝宝座,身边没有任何可用之人,无人可以理解他心中的那种不安。
也因此,他要权力,必须要把权力抓在自己手中。
堂兄朱厚照的死亡,他一直觉得蹊跷,正值壮年,身子康健雄武,怎么就落个水死了?
人的疑心一起,就很难停的下来。
说起来有些可笑,掌握九洲万方的堂堂大明皇帝,成了最没安全感的人。
终于,那敲击扶手的手指停了下来。
嘉靖帝的目光,终于从奏疏上抬起,没有看张佐,也没有看任何地方,只是投向暖阁深处那跳动的烛火。
“诏张璁、桂萼,明日……文华殿,陛见。”
“奴婢遵旨!”张佐恭敬领命。
暖阁内,再次只剩下年轻的帝王一人。
嘉靖帝的目光重新落回那份仿佛重若千钧的奏疏上。他伸出手,骨节分明的手指,缓缓抚过那封面上刚劲的题字——《正典礼第七上十三议疏》。
他的嘴角,极其细微地向上牵动了一下,那笑容冰冷如刀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