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变量、代码与未命名的心跳(1/2)
第二百三十六章
信息学院的学术沙龙,与其说是轻松交流的场合,不如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智力竞技。柔和的灯光聚焦在讲台,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与理性思辨混合的气息。徐卓远作为本次沙龙最年轻的发言者,他的环节被安排在中间,这本身就是一个微妙的认可。
他站在演讲台后,身形挺拔如松,表情是一贯的冷静无波,金丝眼镜后的眼眸深邃,映照着屏幕上复杂的图表。标题是《基于多层神经网络的动态优化算法:效率边界与伦理考量》。他的演讲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每一个定义、每一个推论、每一个数据点都精准得如同手术刀,将晦涩的概念剥离得清清楚楚。语速平稳,没有任何冗余的修饰或情绪起伏,仿佛一台高效运转的、纯粹为知识输出而设计的精密仪器。
台下,陈墨坐在一个既不显眼又能清晰观察讲台及前排反应的角落。她手中拿着的是社会学田野调查专用的笔记本,但此刻记录的并非算法细节,而是徐卓远的表达模式、肢体语言的微妙变化、以及与台下互动(尽管极少)时那近乎程式化的反应。她尤其注意到,在问答环节,当有教授提出尖锐问题时,徐卓远的瞳孔会有极其细微的收缩,随即如同系统日志调用般,精准地调取相关数据模块,给出无懈可击的解答。这种非人的精准与效率,让她心中的“关键变量”假设愈发清晰——徐卓远,很可能是一个将自身高度工具理性化的极端个例。
“完美的工具理性化身……”陈墨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笔尖顿了顿,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问号和一颗被线条圈起来的心。
就在这时,一位坐在前排、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教授——后来陈墨得知是计算机系的泰斗周院士——提出了一个偏离纯技术轨道的问题:“徐同学,你的算法模型在理论上确实能无限逼近最优解。但你是否考虑过,当这种‘最优’的决策权过度集中于算法,而人类的情感、直觉、乃至看似非理性的‘错误’选择被完全排除时,我们失去的,会不会恰恰是人性中某些最宝贵、最具有创造性的部分?比如,艺术中的灵感迸发,或者……爱情里的那份不计得失的盲目与冲动?”
问题引得场内响起一阵善意的轻笑,凝重的学术气氛稍微活跃了些。所有人都看向徐卓远,期待着他如何应对这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诘问。
徐卓远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似乎这个问题与之前讨论的收敛速度或过拟合风险并无本质区别。他沉默了两秒,像是在庞大的知识库中进行交叉检索和模式匹配。然后,他开口,声音依旧平稳如合成音:
“周教授的问题触及了AI伦理的核心争议之一。从效率最大化的角度,情感与直觉因其不可预测性和低可靠性,通常被视为干扰项或噪声。我的模型目前致力于识别并过滤这类噪声,以提升决策的确定性、可预测性。”
他的回答符合他一贯的风格,但也显得过于冷硬,仿佛在描述一个与己无关的物理现象。周教授微微挑眉,手指轻轻敲击桌面,似乎对这个答案并不完全满意。
徐卓远顿了一下,镜片后的目光有瞬间的游离,系统日志里闪过一条高速滚动的状态:“检测到关联映射:主体‘封瑶’近期行为模式(加入课题组决策)与‘直觉’、‘非完全理性驱动’存在低概率关联性。重新计算中……情感价值权重参数需微调?……警告,参数调整依据不足。”
就在这短暂的、几乎无法被常人察觉的停顿后,他罕见地补充了一句,语气依旧平稳,但内容却让熟悉他风格的人感到一丝意外:“然而,必须承认,存在某些特定复杂系统,其内部变量的相互作用及涌现属性尚未被完全解析。在此类系统中,某些传统定义下的‘噪声’,可能……潜藏着未被现有模型捕捉的特定价值。该价值的具体形态、作用机制及其概率分布,仍需进一步观测与分析。”
这个补充,像是在绝对理性的铜墙铁壁上,敲开了一道微不可察的缝隙。周教授眼中闪过一丝兴味,点了点头,没有再追问,但看向徐卓远的目光多了几分深意。
陈墨迅速在笔记本上记录:“观察到一次非典型回应。触发条件:问题涉及‘情感’‘非理性’维度,且可能间接关联其重点关注对象(封瑶)。推测:其核心逻辑矩阵中存在与特定个体(封瑶)绑定的特殊处理子程序,该程序已开始对主程序的绝对理性原则产生微量但可观测的扰动。需持续观察该子程序的演化。”
沙龙结束后,几位教授和感兴趣的学生围上前去与演讲者交流。徐卓远身边也围了几人,他一一应答,言简意赅,保持着礼貌而疏离的距离感,像是一个设置了完美社交距离参数的程序。
陈墨没有立刻上前,她耐心地等待着,如同观察员等待最佳的数据采集时机。直到人群渐渐散去,徐卓远整理好讲台上的资料,准备离开时,她才步履从容地走上前去。
“徐卓远同学,你好。”陈墨的声音平和,带着社会学研究者特有的、不带压迫感的认真,“我是社会学系的陈墨。刚才你的演讲,尤其是关于‘噪声’可能蕴含价值的补充观点,很受启发。”
徐卓远停下脚步,目光落在陈墨身上,快速扫描分析:“陈墨,社会学系,大四。学术能力评估:A(专业排名前3%)。社交背景:简单,专注于学术研究,观察力敏锐。历史交互:无。当前接触意图分析:学术交流可能性78.5%,社会观察/数据采集可能性21.5%。”“你好,陈墨同学。”他微微颔首,等待对方进入正题,姿态是典型的效率优先。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超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系统。我们研究规范、结构、制度,但也必须关注偏差、越轨、意外以及你所说的‘噪声’。”陈墨不急不缓地说着,目光平静地观察着徐卓远的反应,如同在审视一个珍贵的社会样本,“我很好奇,在你的模型视野里,像是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尤其是那些看似偏离了社会预期或纯粹‘最优路径’的选择,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未被现有社会度量标准量化的潜在价值?比如,你的朋友封瑶同学,”她刻意放缓了语速,清晰地说出这个名字,并用了“朋友”这个模糊而富含情感的界定,“她这次选择加入王教授那个偏向基础理论、短期内难出成果的课题组,或许并非你模型基于世俗‘成功’指标计算出的‘最优解’?但这个看似‘非理性’的选择本身,是否可能恰恰激发了她内在的、模型尚未定义的某种更大潜能?”
她精准地将“封瑶”、“非最优解”与“潜在价值”关联起来,试图直接触碰徐卓远那个特殊的“封瑶相关子程序”。
徐卓远的瞳孔几不可察地微缩了一下。系统日志瞬间刷屏:“外部输入关联主体‘封瑶’。输入源意图分析复杂度提升。关联‘最优解’概念。触发深层逻辑校验……‘朋友’定义模糊,情感参数加载尝试……加载失败,启用备用逻辑链。”他的声音依旧稳定,但语速似乎有微不可查的、为了确保绝对精准而进行的调整:“任何决策的价值评估都高度依赖于预设的目标函数与观测的时间尺度。短期内的局部非最优,可能导向长期的全局最优或帕累托改进。对主体封瑶而言,加入王教授课题组,基于其长期学术潜力开发、知识体系构建深度以及自信心建设等核心目标函数进行模拟,该决策属于预期范围内的强正向刺激,符合其个性化发展路径。”
他给出了一个无懈可击的技术性回答,完美地将“朋友”的情感定义转换为了“主体”的分析术语,并将“非理性选择”纳入了更长期的理性计算框架内,规避了直接的情感价值讨论。
陈墨没有失望,反而唇角微不可察地扬起一丝了然的弧度。这种滴水不漏、瞬间启动的高级防御机制本身,就是极有价值的社会学样本,它反向印证了“封瑶”这个变量在其系统中的特殊权重。“很精彩的阐述。谢谢你的时间,徐同学。”她适可而止地结束了对话,看着徐卓远礼貌性颔首后转身离开的、仿佛每一步都经过路径优化的背影,在笔记本上添了一句:“防御机制极强。对‘封瑶’相关话题存在高于平均水平的逻辑校验强度与响应延迟。特殊子程序确认存在且活跃。疑似存在逻辑无法完全覆盖的‘隐藏参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