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树洞协议和新变量(2/2)
徐卓远的消息隔了大约一分钟才发过来,似乎是在严谨地组织语言,力求准确:
【项目组新增成员林骁。导师强力推荐,技术背景与算法能力评估为A级,逻辑清晰。但存在沟通障碍:他在技术讨论中,频繁使用‘我觉得’、‘可能吧’、‘大概是这样’等模糊性限定词汇,缺乏直接数据或代码引用支撑论点。此行为降低了团队沟通效率均值约15%,且可能引入潜在的逻辑谬误风险。我已尝试进行引导,建议其使用更精确的表述方式,但效果持续性不佳。根据协议,现询问基于直觉和共情维度的解决方案建议。】
封瑶看着这条充满了“评估”、“均值”、“风险”等词汇的信息,几乎能瞬间在脑海中构建出徐卓远面对林骁时,那副严谨逻辑被模糊表达所困,微微蹙眉,试图理解这种“非最优解”行为模式的模样。她忍不住弯起嘴角,心底泛起一丝混合着好笑与怜惜的柔软情绪。
这确实是一个典型的、徐卓远式的“非技术性问题”——将人际沟通难题,抽象成了一个需要优化算法的系统bug。她认真思考了一下,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敲击:
【首先,尝试建立信任基础。可以在私下或团队场合,先肯定他的能力(例如,‘导师推荐和你的技术评估都很优秀,我们很需要你的能力’)。让他感受到被认可,而非被指责。】
【其次,理解行为背后的可能原因。他的表达习惯可能源于性格(例如,天性谨慎、不喜绝对化)、过往团队文化(例如,习惯性谦虚避免锋芒毕露),或对不确定性的本能规避。理解而非批判,是沟通的前提。】
【然后,尝试‘结构化提问’进行引导。当他说‘我觉得这样可能更好’时,不要直接否定‘不精确’,而是具体追问:‘这个方案具体在哪个参数\/环节上体现了优势?其背后的理论或实验依据是什么?是否有类似的成功案例或数据可以支撑这个方向?’引导他补充论据,将模糊感觉转化为可讨论的实质内容。】
【最后,可以考虑在团队内部建立一个轻量级的沟通规则,例如,提出关键建议时,需要附上不超过三点的简要理由。这样既规范了沟通,提升了效率,也给了他一个明确的框架去调整表达方式,照顾了他的接受度。】
她发送过去后,担心过于理论化,又补充了一条:
【直接指出‘你的表达不精确’容易触发对方的防御心理,尤其是在他本身能力不弱的情况下。用提问的方式引导,让他自己意识到完善表达的必要性,并参与到解决方案中,效果可能会更持久。这种方式,有点像古代的‘苏格拉底式提问法’,通过问答揭示认知的盲点。】
这一次,徐卓远回复得很快:
【收到。解决方案已记录并建立分析模型。‘苏格拉底式提问法’,逻辑链条清晰,值得尝试。信任建立→原因分析→结构化引导→规则辅助。方案可行性评估:高。谢谢。】
虽然依旧是近乎程序化的反馈,但封瑶能感觉到,他那边的“问题待解决”状态已经切换为“方案执行中”。她握着手机,心里充盈着一种奇异的满足感和参与感。她真的在他那座由代码和逻辑构筑的、看似坚不可摧的堡垒上,敲开了一扇小窗,并且被他允许,向内投注了一缕基于“直觉和共情”的光束。
几天后,封瑶在教学楼走廊里被陈悦一把拉住。陈悦眼睛亮得惊人,像是发现了新大陆:“瑶瑶!你猜我刚才在信息楼看到谁了?”
“谁让你这么兴奋?”封瑶笑着问。
“徐卓远学长!还有他们项目组那个新来的帅哥,叫林骁的!”陈悦压低声音,语气里充满了分享重大情报的激动,“我路过他们讨论室,看到徐学长居然在非常、非常耐心地跟林骁说话!他没有直接说‘你的表达不精确’,而是问:‘你提出的这个优化思路,具体是基于哪种算法模型的改进?在现有数据集上的预期效率提升百分比有初步估算吗?’我的天!徐学长居然开始使用‘引导式’沟通了!这简直是本年度校园十大奇迹之一!”
封瑶闻言,先是一愣,随即一股温热的暖流从心底深处汩汩涌出,迅速蔓延至四肢百骸,嘴角控制不住地向上扬起,形成一个明媚的弧度。他不仅采纳了她的建议,而且如此迅速、如此一丝不苟地去实践了。
“可能……是他自己意识到了沟通方式的重要性,找到了更优化的方法吧。”封瑶轻声为徐卓远解释,下意识地想维护他那份独特的、不善于表达改变的“傲娇”。
“得了吧,”陈悦促狭地用肩膀轻轻撞了她一下,眼神里满是“我懂”的笑意,“我可有内部消息,徐学长他们项目组最近好像还真立了个小规矩,提建议要附简要理由。而且,你没发现吗?徐学长最近偶尔也会在看手机了,虽然表情还是没什么变化,但不像以前那样完全隔绝外部信号了。这种‘人性化’的进步,我看啊,跟你脱不了关系!”
封瑶的脸颊微微发热,像被午后的阳光亲吻过。她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只是笑着将话题引向了陈悦即将到来的考试。但内心深处的那份悸动,却如同被投入湖心的石子,漾开一圈圈清晰而持久的涟漪。
她知道,改变是细微的,缓慢的,如同树木的年轮,需要时间才能显现。对徐卓远而言,学习人际交往这套复杂而模糊的“社会性算法”,其挑战性远超解构任何艰深的数学难题。但他正在努力尝试,为了她提出的那个“树洞协议”,也或许,其中也掺杂了一丝为了她这个“特殊变量”而生的、他自己都尚未完全明晰的动力。
新的变量“林骁”出现了,带来了小小的沟通扰动,却也意外地成为了检验“树洞协议”有效性的第一个实战案例。而她在学习应对外界审视与自我定位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摸索如何更好地成为他的“树洞”,用她重生后获得的通透与温柔,去理解和接纳他那套独特的世界运行法则,并尝试在他的逻辑体系内,提供他能理解并执行的“解决方案”。
这条双向探索、救赎与成长的道路上,风景正在悄然变化。新的变量不断加入,协议持续测试优化。而她,怀着前所未有的期待与勇气,迎接着接下来的一切未知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