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实验室暗流涌动(2/2)
封瑶犹豫了片刻,笔尖在纸上停顿。她还是决定以最自然的方式,提起下午的偶遇。她不想隐瞒,因为沈言之提到了徐卓远,隐瞒可能带来误解;但也绝不能显得刻意和挑拨,那会破坏目前建立的微弱信任。
她抬起头,声音轻柔,像是整理笔记间隙随口提起的闲话:“徐师兄,今天下午在图书馆查资料的时候,碰到一位叫沈言之的学长,他说之前和你在‘智云’项目合作过。”
徐卓远敲击键盘的动作没有丝毫停顿,甚至连眼皮都没抬一下,仿佛听到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只是极其冷淡地、几乎是从鼻腔里应了一个音节:“嗯。”这反应,比封瑶预想的还要冷漠、疏离。仿佛“沈言之”这个名字,连同其代表的一切,都只是空气中无关紧要的尘埃,不值得他投注丝毫注意力。
封瑶斟酌着词句,继续道,语气依旧平淡,像是在汇报一件寻常事:“他好像……对我们现在做的这个认知障碍辅助诊断模型挺感兴趣的,问了几句进展和数据方面的问题。”她刻意省略了沈言之对她个人的试探和评价,只聚焦于项目本身,避免引入不必要的复杂因素。
这一次,徐卓远敲击键盘的手指停了下来。他转过头,看向封瑶,目光清冷如常,如同冬日结冰的湖面,但封瑶凭借前世对他情绪的熟悉和今生的刻意观察,敏锐地捕捉到他眼底一闪而过的、极其细微的厌烦,像是看到了什么令人不悦的东西。
“他说什么了?”徐卓远的声音没有任何起伏,但语速比平时稍快了一点。
“就问了下大概方向,以及有没有遇到数据标注和特征提取方面的难题。”封瑶如实回答,略去了沈言之展示自身经验的具体细节,“我说项目由你主导,核心进展我不清楚,也提到未经你允许,不方便讨论项目细节。”
徐卓远听完,沉默了两秒,那沉默带着一种无形的压力。然后他收回目光,重新看向屏幕,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像是颁布一条不容违逆的指令:“以后他再问,不用理会。项目相关,任何细节都不必对外人提。”
“外人”。这个词从他口中说出,带着清晰而冰冷的界限感。他将沈言之明确地划在了界限之外,甚至懒得多做解释。
“我明白了。”封瑶点头,心中稍安。徐卓远的态度明确而坚决,至少说明他与沈言之绝非盟友,甚至可能存有她尚不知晓的芥蒂。这让她在处理与沈言之可能产生的后续交集时,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底气。
她想了想,还是忍不住轻声补充了一句,带着些许不易察觉的关切,更像是一种基于下午经历的谨慎提醒:“这位沈学长……他好像很擅长交际,说话也很……周到。”这话说得极其委婉,但暗示意味明显——这个人不简单,需要提防。
徐卓远闻言,敲击键盘的手指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嘴角似乎向下撇了一下,形成一个极其微小的、带着明显嘲讽和厌恶的弧度。这是他极少在外人面前表露的情绪。
“精于计算,长于布局。”他吐出几个字,语气冷硬,听不出褒贬,更像是在陈述一个经过验证的、令人不喜的客观事实,“他的兴趣,很少是纯粹的。离他远点。”
这句话,像是一把钥匙,瞬间为封瑶解开了下午的大部分疑惑,也印证了她的猜测。沈言之的关注,恐怕并非源于对技术本身的热爱或学术好奇,而是基于某种功利的“计算”和深远的“布局”。或许他看到了这个项目的潜在应用价值和商业前景,或许他想借此了解徐卓远的动向和能力边界,或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关联到他们过去在“智云”项目上的纠葛。
封瑶没有继续追问。她知道,徐卓远能说到这个程度,已是对她这个“搭档”某种程度的信任和提醒。他向来厌恶人际间的复杂算计,能给出这样清晰的评价和警告,或许……也包含了一丝微妙的、连他自己都未曾清晰意识的维护?
她不再说话,低头继续整理笔记,心中却更加清明。前路或许有暗流,但至少,在应对沈言之这件事上,他们似乎站在了同一阵线。她与他之间,那堵无形的高墙,似乎又在某个不经意的、共同面对外部潜在风险的瞬间,被凿开了一道细微的缝隙。透过这道缝隙,她仿佛能看到墙后那片孤独世界里,偶尔闪过的、对外界审视的清晰认知,以及……或许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一丝极其微弱的、对她提醒的认可和基于此的短暂同盟感。
她拿起笔,在笔记本的空白处,无意识地画下了一个小小的、代表着屏障和裂隙的符号。屏障依旧坚固,但裂隙已然出现,并且,因外部的压力而似乎有了弥合些许对立的可能。
冰层之下,暗流涌动。但阳光渗透的地方,冰晶也在悄然改变着结构。她的救赎之路,在温情陪伴与学术同行之外,注定还要与这些潜在的暗流周旋。而这,或许也是促使她和徐卓远共同成长、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构筑更坚固壁垒的必经之路。未来的风浪,或许比她预想的要来得更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