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277章 涟漪和锚点

第277章 涟漪和锚点(1/2)

目录

第二百七十七章

陈烁的身影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虽已远去,却在封瑶的心湖中漾开了一圈微不可察的涟漪。那感觉并非悸动,而是一种恍如隔世的微妙错位感。重生前,那个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笑容灿烂如朝阳的陈烁,曾是她灰暗青春里一抹遥不可及的光。彼时,她如同仰望星辰的卑微尘埃,将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无心之言都珍藏心底,发酵成苦涩又甘甜的暗恋。而此刻,再次看到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封瑶心中只剩一片平静的湖面,甚至带着几分冷静到近乎残酷的审视意味。

她清晰地意识到,那个曾因自卑而小心翼翼仰望他人、将自我价值寄托于他人目光的自己,已经真正留在了过去。她的目光,如今只愿,也只敢,落在身边这个看似冰冷、实则正在笨拙而努力地尝试理解情感世界的复杂灵魂身上。徐卓远的“异常”,对她而言,远比陈烁的“正常”光芒更具吸引力。

“他的投篮姿势还是和以前一样。”封瑶在心底默默想着,像翻阅一本尘封的旧日记,“右手肘会不自觉地抬高几度,导致球道总是偏右。前世他直到大四都没能纠正这个习惯,甚至因此在校队选拔中惜败。”这个突如其来的细节让她微微怔住。原来那些她以为早已被时间洪流冲散的细枝末节,依然顽固地储存在记忆的某个角落,只是不再带有任何情感色彩,如同查阅一份与自己无关的、记载着过往数据的档案。这种抽离感,是她重新活得清醒的证明,也带着一丝成长后的淡淡怅惘。

徐卓远显然也注意到了那个短暂的停顿和投来的目光。他对人际信号的解读或许迟钝,但对环境的观察和异常变量的捕捉却异常敏锐,这是他一贯的思维模式。封瑶周身气场那极其细微的凝滞,在他感知中如同平静数据流中一个突兀的脉冲。

“认识?”他问道,语气平淡,如同在确认一个无关紧要的数据点。但他的视线却在封瑶脸上多停留了半秒,敏锐地捕捉到她唇角一闪而过的、混合着追忆与释然的微妙弧度——那是他内部数据库里标记为“封瑶-特定往事回忆”时才会出现的微表情。这个发现让他内部的逻辑核心悄然启动,开始交叉比对与此表情关联的可能事件。

“嗯,学生会体育部的陈烁学长,以前……在迎新活动上见过。”封瑶轻描淡写地解释,将那段尘封的、无人知晓的暗恋彻底掩埋,语气平静无波。她顺势将话题引回,带着一丝玩笑的口吻,“看来我们‘灵韵’项目还没出名,团队成员走在校园里就已经开始引人注目了。”她意在冲淡刚才那瞬间的微妙气氛,同时也是一种试探,想看看徐卓远对“外界关注”的反应。

徐卓远对此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他人的注目与否,在他个人的价值评估体系里权重极低。他更在意的是项目本身的推进效率、逻辑自洽以及资源优化。但封瑶的话像一条提示符,在他脑海中激活了一个新的进程:随着项目进展,他们这个组合——技术核心的他,灵感来源于调和者的她,以及负责外部联络与活力驱动的林浩冉——或许确实会越来越多地暴露在外部视野中。这意味着不可控变量的增加。

“社交能耗预估会增加12.7%至15.3%。”他几乎立刻在脑海中依据过往数据计算出这个数字,这让他微微蹙了蹙眉,下意识地开始构建应对更多“社交冗余信息”的潜在模型,并快速进行资源调配模拟。“需要重新分配每日精力预算,将晚上10点至11点的独处恢复时间延长15分钟,同时调整晨间算法研究时段以补偿……”他在内心快速规划着,试图将这种潜在的干扰纳入可控范围。

两人并肩走出湖畔区域,踏上通往校门口灯火通明的主干道。路灯与橱窗的光晕交织,勾勒出校园夜晚喧嚣而温暖的轮廓。分别的路口,封瑶停下脚步,从随身携带的、印有淡淡水墨竹纹的帆布包里,取出一个巴掌大小的、用牛皮纸仔细包裹并用棉线系好的小方盒,动作轻柔而郑重。

“这个,给你。”她递过去,眼神清澈,带着浅浅的、如同月色般温润的笑意,“上次听你提过一句,长时间盯着多屏代码,偶尔会觉得眼压有些高。这是决明子混合杭白菊做的茶包,里面加了一点点清肝明目的枸杞和冰糖,味道很淡。你晚上调试代码的时候,可以泡一杯,应该能稍微缓解一下视觉疲劳。”她不仅记得他无意间的一句话,还考虑到了他对复杂味道可能的不适,特意调整了配方。

徐卓远明显愣住了,看着递到面前的小纸盒,没有立刻伸手去接。他确实在某个深夜讨论算法架构时,无意间揉着眉心提到过一句眼压问题,那甚至算不上抱怨,只是一个基于生理感受的客观陈述,类似于报告“cpU温度升高0.5度”。他自己早已将这微不足道的参数波动遗忘,却没想到被她如此郑重地记在了心里,并化作了具体的、带着手工温度和草本清香的关怀。

这种细致入微的、超出任务协作范畴的关照,对他而言是一种陌生的体验。他的世界通常只有明确的需求和解决方案,鲜少存在这种不具明确功利目的、纯粹基于“感知到对方可能存在的细微不适”而主动提供的、“非必要”的温暖。数据流突然出现了一个异常的波动,标记为“未定义行为”。在他的认知体系里,这种行为无法被立即归类。既不是必要的资源交换,也不是明确的项目协作,更不是他所熟悉的那种带有明确目的的社交投资。它似乎属于另一个他尚未完全理解的维度——那个封瑶总是游刃有余的、被称为“人情世故”的世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