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273章 光与影的协奏

第273章 光与影的协奏(1/2)

目录

第二百七十三章

校媒的专题报道如同一颗精心打磨的钻石,在被投入舆论湖面的刹那,并未激起惊涛骇浪,却以自身折射的璀璨光芒,悄然驱散了萦绕的迷雾。这篇报道以客观而饱含人文温度的笔触,细致勾勒了“灵韵”项目从人文关怀出发的技术探索之旅,不仅突出了其跨学科的特质,更将团队成员,尤其是封瑶作为负责人的深思熟虑、扎实努力与那份纯粹的理想主义,清晰地呈现在众人面前。报道并未直接驳斥那些阴暗角落的流言,而是用扎实的进展、清晰的逻辑和项目本身散发的独特魅力,构筑了一道无形却坚实无比的壁垒。

涟漪迅速扩散。校内论坛上,那些曾被刻意顶起、充满质疑与嘲讽的帖子,迅速被如潮的赞誉、真诚的好奇与理性的探讨所淹没。“原来‘灵韵’在做这么有意义的事情”、“封瑶学姐好厉害,温柔又有力量”、“这才是我们学校该有的科研项目”之类的评论占据了主流。更让封瑶感到鼓舞的是,她接连收到了几位来自人文学院、社会学系甚至音乐系的教授主动发来的邮件,他们不仅表达了对项目的浓厚兴趣,更从各自专业角度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合作设想。一种正向的、充满阳光的关注,如同暖流般开始真正环绕、滋养着“灵韵”的成长。

这一切的舆论转向和数据变化,都被徐卓远以他特有的、近乎冷酷的方式记录和分析着。

【系统日志更新:节点‘校媒’介入效果评估:正面信息覆盖率提升至87.3%,环境噪音干扰指数下降至12.1%。策略有效性验证通过。核心系统(封瑶)社会资源调动与舆情引导能力评级上调至b+。备注:其选择的“以正合之”路径,在当前环境下,系统整体收益优于预设的“技术反制”方案。】

他看着屏幕上滚动的冰冷数字,脑海中却不合时宜地浮现出封瑶在与他通话时,那温柔却带着不容置疑坚定的声音。“卓远,我想试试用项目本身说话。”她当时是这么说的。这种偏离他最优计算路径的“非标准”解法,不仅取得了成功,更让他核心算法中某个一直沉寂的、标记为“非逻辑变量处理”的子系统,产生了微弱的激活信号。一种难以量化的“感觉”,让他第一次觉得,有些结果,或许并非完全依赖于精准的计算和防御。

几天后,封瑶带着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校报,再次拜访了文瀚先生。老人戴着老花镜,靠在躺椅上,逐字逐句地读完了全文。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跳跃,最终汇聚成一个欣慰而温暖的笑容。

“很好,不疾不徐,以正合之。”文瀚放下报纸,目光赞许地看向封瑶,“瑶瑶,你做得比我想象的还要好。这份气度,颇有你母亲当年的风范。”

封瑶心中微暖,谦逊道:“是文老师您提供的那些‘历史的纵深感’,给了我们关键的启发。我们团队,尤其是徐卓远,正在尝试将您手稿中关于不同时代情感表达的思辨,转化为‘灵韵’情感模型的背景参数库,希望能让它更好地理解那些细微的、受时代语境影响的情感差别。”

文瀚眼中闪过惊喜:“哦?小徐那孩子,能将感性的思辨转化为冰冷的参数?”

“他…有他独特的方法。”封瑶想到徐卓远那些复杂算法和模型,嘴角不自觉微扬,“他说,情感虽无形,但其表达和认知模式,存在可被捕捉和量化的规律。”

文瀚欣慰地点点头,颤巍巍地从抽屉深处取出一个封面略显陈旧、边缘已磨损的笔记本:“这是我早年一些关于‘集体记忆与个体情感共鸣’的零星思考,随笔记录,不成体系。人老了,这些东西留在我这里也只是蒙尘,或许对你们能有点参考价值。”

封瑶双手接过,指尖触碰到粗糙的封皮时,感受到的不仅是岁月的重量,更是一种跨越代际的信任与知识火种的托付。这薄薄的笔记本,在她手中重若千钧。

就在“灵韵”项目借助这股东风稳步推进,外部环境日渐明朗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带着截然不同的气息,闯入了封瑶的视野。

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封瑶刚结束与徐卓远的线上会议,讨论完新一批历史文本数据的处理方案。徐卓远在会议结束时罕见地没有立刻下线,而是沉默了几秒,然后提醒她:“根据数据波动,苏晚那边的沉默周期异常,建议保持警惕。”封瑶记在心里,正准备去图书馆查些关于近代情感词频变化的资料,刚走出实验楼,就被一个倚在门口柱子上、似乎等待已久的身影拦住了去路。

那是一个身材高挑的女生,留着利落的银色短发,穿着简单的纯白t恤和军绿色工装裤,脚上一双磨损不小的马丁靴,肩上挎着一个看起来颇有些分量的帆布包,上面别满了各种奇特的徽章。她的眼神明亮而直接,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意味,像扫描仪一样上下打量着封瑶,带着几分好奇,几分挑衅,还有几分见到目标的锐利。

“你好,封瑶?”女生的声音清脆,语速极快,如同急促的鼓点,“我是计算机学院大二的林浩冉。我看了校报上关于你们‘灵韵’的报道,很感兴趣。”她伸出手,握手的方式干脆有力。

封瑶有些意外,尤其是对方这副带着点“街头风”的技术派形象,与她平时接触的同学颇有些不同。但她很快稳住心神,回以礼貌而从容的微笑:“你好,林同学。谢谢你的关注。”

“别客气,我直说了吧。”林浩冉摆了摆手,动作带着几分不拘小节的爽利,“我对你们项目里提到的,关于非结构化历史文本的情感语境提取和量化模块非常感兴趣。我最近在独立啃一个自然语言处理的硬骨头,涉及到跨文化语境下的语义消歧,正好卡在类似的前置技术难点上。我想知道,你们有没有兴趣进行一些技术层面的交流?或者,有没有合作的可能?我可以提供我这边已经完成的部分代码和数据集作为交换。”

封瑶心中一动。林浩冉这个名字她确实有点印象,似乎是计院那边小有名气的“技术狂人”,以思路清奇、动手能力强、且喜欢单干着称。她的主动出现,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强援,尤其是在技术实现层面,或许能弥补徐卓远过于理论化和宏观,而她自己又精力有限的短板。

“当然有兴趣。”封瑶立刻回应,敏锐地抓住了对方话语中的关键点,“独立研究能触及这样的深度,林同学很厉害。不过,具体的合作方式和技术细节,可能需要和我们团队的技术核心详细沟通。”她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徐卓远,也只有徐卓远,能在技术层面与这样的高手进行对等的、深入的交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