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残砚初寻 旧宅藏秘(2/2)
“陛下,这里有东西!”
沈清辞急忙将蜡丸捡起,小心翼翼地剥开外层的油纸。油纸里面,是一张比指甲盖还小的绢片,上面用炭笔写着几行小字,字迹潦草却清晰可辨:“中秋祭月,坛下有门,需以金龙令启之。萧启明藏冥苔于西郊废观,待祭月时用。”
“中秋祭月……”萧景琰接过绢片,眉头紧紧皱了起来,“萧启明想借祭月大典动手,可金龙令被影主拿走,他拿什么开启‘门’?”
沈清辞忽然想起在地底血池见到的场景——那些堆积的尸骸,那些散发着诡异蓝光的冥苔,还有“鬼师”口中“以血为引,以魂为祭”的邪术咒语。她的声音带着几分颤抖:“陛下,或许‘门’的开启,不止需要金龙令。医案里记载,‘鬼师’的邪术需以活人献祭,再配合冥苔与寒矿的力量,才能引发异动。萧启明藏着寒矿粉末,又在西郊废观藏了冥苔,他想……他想在祭月大典上,用百官和观礼的百姓作为祭品!”
萧景琰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手中的绢片被他捏得变了形。
“传朕旨意!”
他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即日起,命禁军统领周振威率三千禁军,暗中包围西郊废观,密切监视里面的动静,不许任何人进出。另外,让内务府彻查所有参与祭月大典筹备的人员,尤其是负责祭品、酒水和香烛的太监宫女,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拿下!”
“还有,传秦太医即刻来养心殿。”
萧景琰补充道,目光落在砚台凹槽的粉末上,“让他查验这寒矿与‘鸠羽灰’的混合毒素,看看有没有解法——若萧启明真在大典上释放毒素,后果不堪设想。”
旨意通过太监迅速传往各宫各府,殿内再次安静下来。沈清辞看着萧景琰紧绷的侧脸,忽然想起他昨夜为了追查柳文渊的线索,几乎一夜未眠。她轻声道:“陛下,您已经两天没好好歇息了。不如先喝碗安神汤,等秦太医来了,我们再商议后续的对策。”
萧景琰转过身,看向沈清辞眼底的疲惫,心中一暖。他伸手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的温度让她紧绷的神经放松了几分。“你也一样,昨夜为了查相府的线索,跑前跑后,也没合过眼。”他的声音软了下来,“让云苓把永寿宫的安神汤送来,我们一起等秦太医,也好趁着这段时间,再梳理梳理线索。”
不多时,云苓端着一个黑漆托盘进来,托盘上放着两碗冒着热气的安神汤。汤碗是白瓷描金的,碗沿印着精致的缠枝莲纹,正是沈清辞平日里用的那对。她将一碗汤递给萧景琰,自己端起另一碗,轻轻吹了吹热气。
安神汤里加了少量的合欢花,入口带着淡淡的香甜,驱散了几分疲惫。就在这时,殿外传来太监的通报声:“陛下,秦太医到了。”
秦太医进来时,还带着一个药箱,里面装着各种查验毒物的工具。他接过萧景琰递来的砚台,先是用银针蘸了一点凹槽中的粉末,只见银针瞬间变成了黑色。接着,他又取出一个小巧的瓷瓶,倒出一点透明的液体滴在粉末上,液体立即变成了暗红色。
“陛下,娘娘,这毒素比太后当年所中的‘鸠羽灰’更为霸道。”秦太医的脸色凝重得像是结了冰,“寒矿的寒性会加速毒素在体内的扩散,若吸入过量,半个时辰内便会气绝身亡。而且,这种混合毒素没有特效药可解,只能用大量的甘草、金银花和莲子心熬制汤药,暂时延缓毒素发作,争取一点救治时间。”
“没有特效药?”萧景琰的声音冷得像冰,“秦太医,你即刻带领太医院所有御医,研究解药。无论用什么药材,无论花费多少人力物力,务必在中秋祭月大典前,找到能解此毒的方子——否则,一旦萧启明在大典上释放毒素,后果不堪设想。”
“臣遵旨!”秦太医躬身应下,小心翼翼地用瓷勺舀了一点粉末,装入一个密封的小瓷瓶中,“臣这就回太医院,召集众御医研究解药,一有进展,立即向陛下禀报。”
秦太医匆匆离去后,殿内再次陷入寂静。沈清辞放下手中的汤碗,忽然想起一事:“陛下,王顺当年是负责楚家抄家账目的小吏,他藏起这方砚台,会不会还知道楚家冤案的其他内情?他的家人如今在何处?我们或许能从他的家人身上,找到更多线索。”
萧景琰走到御案前,拿起一本奏折翻看,声音里带着几分沉重:“沈峰已经派人去查了。据王家村的老农说,王顺的妻儿在他离京后没多久,就被一辆黑色的马车接走了。那辆马车没有挂任何标识,车夫戴着斗笠,看不清样貌。之后,就再也没人见过王顺的家人——臣怀疑,他们要么被萧启明控制在了某个地方,要么……已经遭遇不测。”
后面的话,他没有说出口,但沈清辞心中清楚,以萧启明的狠辣,王顺的家人怕是早已不在人世。她握紧手中的砚台,指尖因为用力而泛白:“父亲一生忠君爱国,却被人诬陷谋反;淳安郡主善良单纯,却成了‘镜先生’和萧启明争斗的牺牲品;还有那些被他们害死的宫人、百姓……陛下,我们一定要为他们讨回公道,不能让他们白白死去。”
萧景琰走到沈清辞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他的手掌温暖而有力,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放心,朕答应过你,会还楚家一个清白,会还所有冤死者一个公道。”他的目光坚定得像是寒夜里的星辰,“明日就是朔望大朝,‘镜先生’既然说要在金銮殿上现形,我们便做好准备,等着他自投罗网。至于萧启明,他藏在西郊废观的冥苔,还有他手中的毒素,都成不了气候——朕会让他知道,背叛朕、背叛大靖,是什么下场。”
烛火依旧在燃烧,将御案上的砚台、绢片和账册残页映照得格外清晰。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远处传来更夫敲梆子的声音,一声声,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倒计时。沈清辞看着萧景琰的侧脸,忽然觉得,无论前路有多么凶险,只要他们并肩作战,就没有跨不过去的难关。
而那方刻着鹰纹的旧砚,如同一个沉默的证人,静静躺在御案上,等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揭开更多隐藏在黑暗中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