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造反退兵为白月光?那朕来当皇帝 > 第16章 三策可安天下

第16章 三策可安天下(2/2)

目录

“这人要见我,他没说见我有什么事吗?”

李浩目前最头疼的事,就是缺乏处理政务的人才,一个主动上门的书生,倒是引起了他的兴趣。

赵铭老实回答道:“大将军,这书生说他能解决大将军目前遭遇的困境,而且我已经打听清楚了,这书生名叫徐良,字子瑜,原是京兆府的落魄秀才,几次科举都没有考中举人。”

赵铭顿了顿,又补充道:“这外表看上去气度不凡,虽然穿着略显寒酸,但面对甲士毫无惧色,言谈举止颇有章法。”

“哦?”李浩听到这,整个人来了精神。“这难道就是史书上和前世电视剧里,那些听到自己名声来投奔的大才?”

真的掌握大权,李浩才知道当皇帝也不是那么轻松的。

不过现在有人跑上门来,帮自己出主意,那他倒要看看这徐良,是不是真有才学,还是那种夸夸其谈的酸儒。

不一会儿

就见赵铭带着一人步入大殿,来见李浩。

来人约莫三十岁年纪,身材清瘦,面容俊雅,虽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青衫,但步履从容,眼神清澈而镇定,进入这昔日皇宫、如今李浩的帅府,并无丝毫局促不安。

特别是当他看见李浩,没有坐在龙椅上批改文书,反而坐在大殿案几上,批阅着文书,顿时忍不住眼前一亮。

“草民徐良,参见大将军。”徐良躬身行礼,不卑不亢。

李浩没有立刻让他起身,而是仔细打量了他一番,才缓缓开口:“徐先生请起,听说先生有安邦定国之策,要献于本将军?”

徐良闻言直起身,目光平静地迎向李浩:“不错,大将军以雷霆之势入主京城,诛除国贼,安抚百姓,军纪严明,草民深感佩服。然某观大将军近日所为,似乎陷于案牍劳形,忙于琐碎政务,此非长久之计,亦非人主之宜。”

李浩看到徐良说话如此直接,顿时眉头一挑,不动声色问道:“哦?愿闻其详。”

此时徐良面对李浩,满脸自信侃侃而谈:“大将军之基业,起于行伍,威权源自大军。然,打天下易,治天下难。如今大将军面临三急:

“其一:人才之急。军中猛将如云,然能理政安民者几何?大将军事必躬亲,纵有通天之能,亦难免疲于奔命,且易忽略军国大事。

“其二:名分之急。靖王新丧,君王身死,天下无主。大将军虽握强兵,占据京城,然名分未定,各地藩王、前朝旧臣皆可借“勤王讨逆”之名生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其三:民心之急。京城百姓虽因大将军赈济而稍安,然天下亿万百姓仍在观望。大将军欲得天下,仅靠京城一隅之民和麾下之兵远远不够,需得天下民心。”

李浩听完徐良话和分析,心中暗暗点头,这位名叫徐良的书生,确实看到问题关键。

他想到这,示意徐良继续说下去:“你既看出症结,想必已有对策?”

“正是。”徐良从容道:“针对此三急,草民有三策,或可解大将军之忧。”

“第一策,大将军当下,不必急于恢复前朝那套繁琐的官僚体系,可先行设立王府,暂代朝廷职能。

“王府之中,可分设各曹,如吏曹、户曹、兵曹、刑曹等,选拔人才充任,选才标准,不必拘泥于科举出身或门第高低,当唯才是举,军中若有识文断字、通晓庶务者,也可优先选用,京城及周边地区,亦有怀才不遇之士、清廉能干之退职官员,可征召入府。如此可将大将军从琐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战略决策和军队掌控。”

李浩闻言顿时眼中一亮。

这王府制度,有点像他熟悉的军事管制过渡政府,非常符合他现在的实际情况。

唯才是举也深合他意,那些迂腐的前朝旧臣,他本来就不想多用。

“第二:“大将军可缓帝称王,暂缓称帝,眼下称帝,固然痛快,却易成为众矢之的。

“草民建议,大将军公告四海,痛陈萧行昇之昏聩、王通之奸恶,言明靖王被害之冤屈,宣示大将军乃继承靖王‘清君侧、安天下’之遗志。

此举可占据道德高地,安抚靖王旧部,亦可让外部势力暂时找不到明确的‘反叛’借口。

待扫平主要威胁,根基稳固之后,再行禅让或登基之事,便是水到渠成。”

这一策更是老成谋国之言。李浩确实想过称帝,但也知道时机未到,徐良的建议给了他一个很好的过渡方案。

“第三策,颁布新政,收揽民心,欲得天下民心,需有实惠于民,所以草民建议大将军,废除以前大楚朝廷,颁布的那些苛捐杂税。”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