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0章 共建南方治理走廊(1/2)
广城政务大楼的幕墙像一面镜,映出一张新地图。线条从湾南的码头起,贯穿珠湾的海面,折向岭北的智谷,再向外延伸到榕州、邕城、海隅三地。地图边缘没有口号,只有三枚小印:公开化、透明化、规制化。
会客厅没有摆花,长桌只放两样东西:失败样本册与“可复制件”。邻省代表先看错,再看对,习惯了先看彩带的人一时不适。李一凡把手放在样本册上,指尖稳住封角,像把节拍扣在桌面。
榕州代表团开口先问资金。对方希望先搭平台、后做闭环,理由是“先把势头做起来”。李一凡把广城对赌面板拉到屏幕正中,三行体检静静跳动。
他说,走廊不是跑马灯,先把错亮出来,否则势头就是风声。话不多,声落得准,桌边的呼吸轻轻往后退了一寸。
邕城代表带来一份“成绩公示”方案,整页都是绿。技术组把原始影像一层层拉开,在一段“并联三步”的视频上停住。镜头划过窗口,工作人员在第二步直接盖章,脚本却写着“补证后再盖”。
秒级日志瞬间亮黄。邕城代表脸色有些挂不住,仍说是“特事特办”。李一凡不接词,只把失败样本搬到台口,示意对方照着流程跑一遍。
十七分钟,黄转绿,失败与改正并排上墙。会客厅没有掌声,只有笔尖摩擦纸页的声音。
海隅代表关注“跨海容灾”。珠湾控制室把离线小方块沿轨迹行走的画面推上大屏,回传对齐稳定在阈值内。
凹刻编号在盐雾中仍清晰。海隅随行的港口负责人点头,说要现学现落。技术组当场复制脚本,台口新建一个“海隅端”,页面只写四个字:照做,照改。
对线不是礼节,是拆台。榕州代表提出“先成绩后错误”的宣传节奏,林允儿没接茬,直接把“谁挡路,谁上墙”的短片放出来:箭头、路标、回执、老人版入口半步再半步。镜头对准手,不对准脸。
字幕只有一句:证据比形容词更有力。榕州文宣负责人沉默良久,改口愿意把失败样本放在首页。
凡星投资把“走廊基金”样本卡放到角落,条款醒目:不得接干部亲友股东,研发占比锁死,退出路径在线。榕州问能否先走一批地产盘活。
李一凡抬笔,轻轻一点“优先民生、优先工改、优先交楼”,资金不做花活,合同全上云。凡星只是托底,回执比承诺更贵。对面无话,目光落在红线条上,像被一道细线勒住了躁动。
走廊的骨头要一节一节长出来。组织部把轮岗交叉的座位图直接推到地图上:广城两名“项目官”去榕州并联短表,榕州两名“窗口官”来广城跑失败样本公开课;珠湾一名“容灾官”随海隅回港,海隅送一名“港务官”入岭北学标准写作。
每一条流动都有编号、时限、回执,观察期与容错条款并列在右栏。调换不写胜败,只写动作与结果。
群众连线入口亮起。邕城一名货车司机说跨省通行证重复申领,沿线卡点各要一份复印件。
平台把“走廊证”脚本拖出,三步短句、两处回执、一处影像,卡点合并为一路。地图上的线少了一道折痕。留言区只有六个字:跑一次,算一次。爽感不靠喊,靠这六个字落地的硬度。
榕州一所医院的后勤给出另一处痛点:跨省诊疗的影像反复上传,接口不认人。岭北把“规制云”的医口打开,用白话脚本把数据格式与校验规则写在可复制件里。
平台提示“先认证、后上传、当场回执”,每一步都有秒级时间戳。对方的工程师点了一下页角的下载,像抓到一根顺手的把手。
对线进入人事关节。榕州有人担心“失败者公开课”伤干部面子。李一凡把干部画像的三条曲线放大:速度、方法、胆识。
公开课就是胆识曲线,不上课,画像永远发虚。曲线在光下慢慢变实,像骨密度一点点加厚。对面嘀咕着“难看”,却没有再反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