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扩大招募(2/2)
老杨凑过来,眯着眼仔细看着屏幕上的图片和文字,嘴里不住地发出“啧啧”的惊叹声。“了不得,真了不得……阿婆这下可是熬出头了!”
“杨师傅,”林砚收回手机,目光诚恳地看着他,“您的手艺,我看也非常好。尤其是您錾刻的这些花纹,又细又活,是机器绝对做不出来的。我在想,如果我们合作,也许可以把您的银饰,也做一些新的设计和包装,比如打造成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文创饰品,或者高端定制系列,让它的价值也能被更多人看到。”
老杨听得眼睛发亮,但随即又露出一丝忧虑:“林姑娘,不瞒你说,我这东西……重,材料也贵,定价高了,怕没人要啊。而且,我这老花样,年轻人能喜欢吗?”
“这正是我们需要一起解决的问题。”林砚肯定地说,“材料贵,恰恰说明价值高,关键是如何让消费者认同这个价值。花样可以微调,我们可以一起探讨,在保留您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做一些更现代、更百搭的设计。如果您有兴趣,我们可以详细聊聊合作模式,和李阿婆那边类似,有保底,有分成,共同发展。”
老杨搓着手,脸上是明显的心动,但又带着对未知的忐忑。“我……我考虑考虑,跟我家里人也商量商量,行吗?”
“当然可以。”林砚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您想好了,随时找我。”
接着,她又用类似的方式接触了陶艺师老周。老周对林砚提到的“将柴烧陶器的独特肌理与现代茶器、花器结合”的想法表现出兴趣,但对他坚持的某些传统器型是否应该改变,与林砚产生了一些分歧。林砚没有强求,只是请他再斟酌,强调合作的前提是互利共赢,并尊重技艺核心。
她也尝试与那位木雕陈师傅沟通,但对方只是沉默地听着,偶尔点头或摇头,几乎不发表意见,沟通难度极大。林砚意识到,这类沟通意愿过低的传承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或更合适的契机,暂时不适合作为首批拓展的目标。
几天下来,林砚接触了五六位潜在合作者。反馈各不相同,有意向明确的,有犹豫不决的,也有直接婉拒的。这让她更深刻地认识到,非遗联盟的拓展,绝非简单的复制粘贴,每一个合作都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沟通和方案定制。
但收获也是显着的。银匠老杨在和家人商量后,主动联系了她,表示愿意尝试;陶艺师老周也松了口,同意先拿几件作品试试水;甚至有一位做民族刺绣的张阿姨,在观望了几天后,主动找到林砚的客栈,询问合作的可能。
林砚的笔记本上,渐渐列出了一个初步的、有待进一步评估和洽谈的“潜在合作伙伴名单”。
她知道,这将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激增。产品设计、生产标准、质量把控、供应链管理、市场推广……每一个新加入的品类,都像一个新开辟的战场。
但看着那份不断延长的名单,林砚心中没有畏惧,只有愈发澎湃的动力。
“非遗联盟”的骨架,正在她的努力下,一点点地长出新的血肉。
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从一个品牌,到一个生态。
这条路上,挑战丛生,但前景,也愈发清晰和壮阔。
---
第23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