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6章 出征前的安排七(1/2)
秦思源缓缓饮了一口酒,目光扫过在座四人,最终落在常山明和刘文斌脸上,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
“你们所言,朕都知道,这非一日之寒,乃是千年积弊。宗族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强行以律法雷霆手段铲除,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激起反抗,动摇国本,这,是治政,是水滴石穿的功夫,不是沙场征战,可以一鼓而定”。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加深邃:“眼下,我大夏最大的事情,是北伐!是统一天下,结束这数百年的纷争与苦难!”。
“待天下一统,四海归一,我们才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慢慢梳理、引导、转变这些沉疴顽疾”。
秦思源的声音带着一种超越时代的清醒与责任感:“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何为坐天下?首要者,非是急着将律法条文刻入每一个乡民的脑中,而是要保证天下百姓能活下去,能安稳地活下去!”。
他的语气陡然加重,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首先要保证的,是百姓的生命!是人身安全!是让他们能吃饱饭,不会在丰收之年却易子而食,不会在寒冬腊月冻毙于荒野!这才是我们这些统治者的第一要务,是朝廷存在的根本!”。
他的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墙壁,看到那无数在苦难中挣扎的苍生:“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朝廷,连让自己的子民吃饱穿暖、安稳度日都做不到,那便是我们这些高居庙堂之人的最大过错!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辩驳,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推脱!”。
“至于律法”,秦思源的声音缓和下来,却更显深沉,“那是维护这‘安稳活下去’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文明秩序的基石”。
“但要让它真正深入人心,取代千年的宗法乡约,绝非一代人、两代人能够完成”。
“这需要时间,需要教化,需要让大部分百姓,不再是只知低头耕作的顺民,而是能够读书明理,懂得自身权利与义务的‘公民’!”。
“需要知识的升华,需要观念的转变,这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再造工程,急不得,也乱不得”。
常山明与刘文斌闻言,深深动容,起身躬身道:“陛下圣明,洞见万里!臣等受教!是臣等心急了”。
秦思源摆摆手,让他们坐下:“非是你们心急,而是你们忠于职守,看到了问题。记住它,思考它,待天下大定,我们再腾出手来,一步步解决”。
“眼下,北伐之事,关乎更多人的生死存亡,关乎华夏气运,此乃当前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
一旁的雷虎和林云,对此并未插言,只是默默地喝酒吃菜,他们是皇帝的刀与眼,负责征伐与监察,对于这等需要漫长水磨工夫的治政难题,他们深知非己所长,只需谨记陛下宏图,在各自领域尽忠职守便可。
秦思源沉吟片刻,指尖在酒杯边缘轻轻摩挲,眼中闪烁着深邃的思虑之光。
他缓缓开口,将话题引向了一个更具操作性的层面:“方才谈及北方,待王师犁庭扫穴,廓清寰宇之后,北地必然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人口空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