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病榻之前演双簧,一封檄文定徐州 /(1/2)
彭城的天,第三日的晨光迟了一步。霜疏薄薄地铺在青石街面上,被早起的人拖出一道一道亮白的痕,像有人用刀在旧纸上划开缝。北营“市学”草棚里,第二课的木牌翻到了背面,四条刻线在寒光里分外清楚。孩子们挤在前排,老掌柜坐在第一排,手里捻着昨日“错单”抄本,抬眼听先生讲“潮水法”。他孙子手指在他掌心里比画,歪歪扭扭画了一个“学”字,指了指“市”字边的那头小牛,笑得露出两颗缺牙。
营门外,“民问十条”旁又添了一张“市议会条”,最下方多了四个写得不甚工整却极有力的小字:**“学入市中”。**小吏俯身记答,墨香在冷空气里也仿佛有了温度。鼓木静立,木纹如年轮,正等第一声敲击。
就在这一切静静落定的清晨,城中突然传出一个消息:“陈公旧疾复发,卧病在榻,急召徐州诸贤与并州使者。”
消息像一根细针穿过了市口、祠堂与营门,穿过了观讲堂与东仓巷,最后落在三处人的耳中:刘备、陈宫、以及那位自称“文若之友”的许都使者。
下邳陈氏祠内,窗纸被霜气打得微微发白,檐下的风铃敲在一起,发出轻轻的“叮咚”。内室摆着一张旧榻,榻上铺着青布被,陈珪斜倚其上,面色比往日更白了一层,须眉仍如霜雪。他的胸口起伏缓慢,似乎每一口气都要从很远的地方拉来。榻侧放着一方矮几,上置热茶一盏,未饮,已冷。屏风外影影绰绰,聚着几缕低声交谈的气息。
“父亲。”陈登进门,衣袍整肃,眼神沉静。他在榻前俯身施礼,抬眼时却在父亲眼底看到了一个极轻、极短的眼色——像鼓点前的那一下提气。
陈珪微咳,口唇微动,先不言语。侍女掀帘,刘备进室,关羽、赵云随之,张飞被留在外廊。刘备作揖,请安,语气恭谨:“陈公抱恙,备失迎。”话未落,外头又有一步稳而不促的脚步至,陈宫入内,他素色直裾,手中抱着卷轴与一方黑玉小匣,身后随侍一名低垂眉目的小吏,怀里抱着鼓木样式与“红笔”。
紧随其后的是许都使者,年纪不轻,面白无须,衣袖上绣着极细的云纹。他未及行礼,先拱手笑道:“并州之法,江东之盟,近来天下议论纷纷。许都闻之,特遣下官持‘法治’之意来观徐州之局。下官姓钟,字不显。——钟某先代‘文若’问陈公安。”
“坐。”陈珪微抬手,声如细丝,却把场中人心都稳住了。他缓缓扫视众人,目光在刘备与陈宫之间停了一瞬,淡淡道:“老朽一身病骨,如何担得乱世大事?今日召诸位来,只为一问——徐州之‘名’与‘法’,当属何处?”
一句话,似轻似重,像把绷在雪里的弦勾了一下。屋内静了半息,陈登率先起身,拱手:“父亲,昨日已立‘宗祠法碑’,陈氏以‘家法’相接‘军律’,三印并下方改。儿以为:徐州之‘法’,当为根,‘名’在其中行,方可久。”
刘备的目光一瞬间落在那方黑玉小匣上,又看向陈珪。他是仁义之名在身的人,却也是一路走来见惯人心炎凉之人。他缓缓出列,深深一揖:“陈公,徐州百姓枕水而居,十年兵荒,仁义二字在他们眼里,往往只剩一口粥与一床棉。备之‘名’,若不能落到‘义仓’与‘学校’上,便是空。备愿以‘名’入‘法’,主赈济、主学堂、主劝民守约,印信兵权,依‘十条’之制,听三印。”
这一揖,揖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一句,像把‘名’轻轻按进一个看得见的框里。关羽微不可察地点了一下头,赵云目中清光一转,而外头廊下的张飞捏拳的手也松开了一寸。
许都使者钟某微笑,袖子一拂,口气清润:“玄德公高义,世所共知。然‘法治之君’,贵在‘一’字。并州之‘十条’,条条利民,但‘权’归霸府,名归玄德,此间恐生偏安之患。钟某有一言:徐州若归‘法治之君’,当‘一统权印’,则法易行。”
陈宫听罢,唇角一勾,似笑非笑。他未发声,陈珪却在病榻上轻轻一咳,忽用沙哑的声音缓缓道:“先生言‘一’,吾等言‘三’。‘一’者,易轻易废;‘三’者,互制而久。君以为什么可一?什么不可一?”
钟某不慌不忙,仍和气:“军权不可分,一则不乱;印信不可分,一则不疑;财赋不可分,一则不耗。若三者归一,法自上行,下无二心。”
陈宫轻轻把小匣推到钟某面前,匣盖一开,黑玉狼首印赫然其中,两旁分置“法司印”“账房印”。陈宫把三印一字摆开,狭长案面像被三滴浓墨染开:“钟先生,**并州所谓‘三印’,不是为防玄德,不是为防陈氏,是为防‘人心有时会软’。**人心软,法便硬;人心硬,法便柔。分印,是把‘一时’变‘长久’。‘权’归一,如你所愿,下一任‘一’若非君所愿,君将何以自处?”
钟某眼神微动,仍笑:“此说奇妙。但法若过分拆解,行之必迟。”
陈登接过话头,声音沉稳:“慢,不妨碍‘准’。昨日北营,当街有军士抢糖,‘法司’鞭十,‘账房’登记,‘错单’公示,三时辰更牌。**法在人前行,慢也如雷。**而徐州十年图,‘渠’在五年,‘学’在十年——渠不在一朝一夕,学更不在朝夕。我们所求,不是急,是久。”
“久字为上。”陈珪在榻上一字一顿,“老朽今日召诸君,不为一时之辩,只为一纸之立。——登儿。”
陈登会意,抬手示意,侍从捧出一卷素纸,中间空着,四周已印妥“徐州合伙十条”“盐盟会三条”“护江会三约”“市议会四补”的纲目。陈宫提笔,落下一行大字:**“檄告徐州军民及江海商旅书”。**墨痕未干,香气冲鼻。
“檄文?”钟某略有讶色,“于谁而檄?”
“檄乱,不檄人。”陈宫语气温而冷,“檄‘抽私税’、檄‘劫路’、檄‘以名要法’、檄‘以兵压民’。”他提笔落下标题之下的第一句:“并州吕布、徐州刘备,与法司陈登、钱库糜竺,合署檄告——不攻城先安民,不夺名先立法,不夺利先定价。违此者,与全州为敌。”
这第一句,像把悬在半空中的石头稳稳落在了榻前。刘备目光一紧,他向前一步,按住纸角,声音不高却坚:“此檄,备愿署名。仁义须落地,今日以‘檄’立‘地’。”他侧头看了陈珪一眼,老人目中有光,像从深水里被撩起的一缕暖。
关羽从袖中取出随身的印,印上小小“刘”字。赵云向后一步,悄悄抬帘,示意张飞莫闯。张飞憋得满脸通红,却还是一拳一拳砸在自己的掌心里,像隔着扉门打鼓。
钟某的笑意淡了半分,他仍旧持和气:“玄德公此举,必有后患。许都虽言‘法治’,然欲‘法从一出’,以便调度。若徐州合署,印分三处,将来若有紧急军务,谁负全责?”
“法司负‘法’,钱库负‘粮’,霸府负‘兵’。”陈宫淡淡道,“急军务,‘急’不在‘一人’,在‘组织’。逍遥津三扑三退,谁人一人可为?文远破桥之策,陷阵营盾列之法,各尽其职,方能扛过十万之潮。——先生,徐州欲行的,不是‘英雄治’,是‘制度治’。”
钟某看着那行未干的“檄告”,眼神终于凝重起来。他明白,这一纸一落,许都送来的那句“徐州宜归法治之君”,将被徐州以“法治之州”回敬——“君”不在一人之手,法在众目之下。
他向陈珪拱手,慢慢道:“陈公,‘病榻之前’,钟某见‘双簧’——一人言‘法’,一人言‘仁’,实则同心。钟某此行,所见足矣。唯望诸君莫负斯民。”
“谢先生。”陈珪微微一笑,那笑里既有病色,也有一种老树风中的笃定,“徐州不负斯民,斯民乃徐州之城。”
他咳了一声,抬起颤微微的手,向刘备伸去:“玄德公,老朽有一请——**今夜入北营‘市学’,主讲第一课:‘仁义何以落地’。**你若在‘学’之旁站定,你之‘名’,便不是空。”
刘备肃然,躬身应:“谨遵陈公。”
陈宫将纸推到刘备面前,示意落下第一句。刘备提笔,笔锋微抖,却一落到底:“刘备与并州吕布、陈登、糜竺合署:不攻城、不扰民,行‘十条’、立‘三会’,法中立市,市里生学。凡以名压法者,檄;凡以兵压民者,檄;凡抽私税、劫路者,檄;凡阻‘义仓’、坏‘公估’者,檄。违者,虽豪虽官,鼓木三声,三日必审。”
陈宫顺势补上段落,简洁凌厉:“盐盟会与护江会自此常坐,夜炬三更,遇盗共发;市学先开‘公估背面’,后讲‘丁役抵差’;宗祠法碑与军律相接,三印并下方改。此檄张告徐州城内外,沿泗水、白马津、清口、狼沟渡,十处同揭。”
陈登提笔,在檄尾加上一行小字:“愿与法同行,名随众望。”又画一小牛,牛背“学”字,旁注:“学入市中”。糜竺派来的账房官在旁,默默把这一行也抄进账薄,作为“市议会第四条之附”。
钟某无声看完,长揖:“钟某记在心里。徐州自有徐州的‘法’。愿诸君行之如初,久不废。”
他转身出室,袖口掠过门槛时,门外的风猛地打在他的脸上,冷得像刀。他在门廊下顿了一顿,抬眼望向北营那头三面大字旌旗,心里暗叹:“若法真行在民前,许都也要另算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