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一纸盟约试忠奸,片言定鼎徐州基(2/2)
“主公。”陈宫拱手。贾诩含笑点头。众人齐齐施礼。
吕布不坐主位,绕过中案,看了看石印,又看了看右案上两份盟文。风从棚外掠入,旗角轻轻一抖。他把鞭搁在案边,指腹按在那行“十条”的末尾——“法不避贵,恤不遗贱”。
“诸位。”他开口,声音并不高,但每个字像落在竹篾缝上,清清地响,“徐州不是我的,是诸位的。诸位不是我的,也是徐州的。今日结盟,不是我赐你们一条活路,是你们与我共凿一条路。路凿出来,是给我们的子孙走的。路上有石,须搬;路边有水,须引;路前有虎,须打。”
他抬眼,目光扫过每一张脸,“豪强有其利,百姓有其命,将士有其功。利,不可凌命;功,不可压法。徐州要立鼎,鼎有三足——地、法、人。地须厚,法须公,人须直。你们今日争来争去,争的是利与便,我今日只要一条。”
他伸手,指向盟文末行,缓缓道:“自今日起,徐州之地,法不避贵,恤不遗贱——此为定鼎之约。”
“法不避贵,恤不遗贱。”四个字像石从高处落在井里,一声沉响,回音在棚下四散开。有人低头,有人抬头,有人握紧拳头,有人的指尖松开了袖口。潘承的笑,第一次止在唇边,目中闪过一丝阴影,旋即又掩了去。
吕布继续道:“二事并宣——其一,‘盟府’即日起设于彭城东门,兼理公断与盟约之稽核。细务归司马,重务归我。其二,‘三问’之外,另设‘鸣冤石’,军民可以昼夜击之,击三下,值更者必出接。敢有阻者,杖五十,逐出。”
“今日之会再添‘一试’:不试钱,不试纸,试‘胆’。凡签‘凶年约’者,出列半步;签‘丰年约’者,立于原位。再问一句——徐州遇灾,义仓不足,谁愿先拆自家空仓门?愿者,报名,若他日践行,盟府刻名于石;若日后反悔,盟府刻罪于门。”他把鞭一横,鞭影像一条黑线,从众人脚尖前划过。
一时静极。忽有脚步声踏出,是陈珪。又一声,糜竺。再一声,是那短褐的刘三。他走得不稳,却站得直:“刘三愿拆。屯里米不多,拆了也要拆。”随后,工匠周有为笑,露出糙黄的牙:“老周也拆,工坊存的米先调去西庄,今儿傍晚我就去。”
短短数息,前排有人陆续出列。潘承看了看四下,忽然拱手笑道:“潘某非不愿,实则族中老弱众多,仓中所蓄又多是药材、布匹,非粮。若拆空仓,恐全族惊惶。请主公容我与族中商议三日,三日后,必有回音。”
吕布不逼,点头:“三日。三日后,若潘氏愿拆,我亲到;若不愿,也无强逼。潘氏若出布匹代粮,亦可。只是——”他顿了顿,目光在潘承身上停了一瞬,“徐州此后,不许门堵路,不许仓压价,不许甲入市,不许剑遮法。谁敢做,谁敢挡,我自去砸他的门。砸门的脏活,我来,不劳诸位。”
此言一出,棚下反而有笑。笑里有一丝被打开的轻松。那笑意像风从旗
贾诩在旁,轻轻握了握袖里的掌心茧,笑意躲在眼底不出。陈宫提笔,刷刷两笔,添上“鸣冤石”“三日审议”二行。
议毕,众人按印。石印一方一方按下去,纸上的“徐州公议”越压越深。西庄的老妪抱着锅,站在棚外看,眼里有泪,有光,有雾。她背后的孩子伸手去摸那锅沿裂口,被她轻轻拍开:“别动,等一等,就有饭吃了。”
散场前,吕布忽然招手唤过那名被扯出甲片的男子。那人脸如死灰,跪地求饶。吕布不看他,问:“你姓谁?”
“周……周青。”
“周青,你回去告诉你的主家,从今日起,家丁如要持械,先去盟府登记,留下姓名住处。护家可以,护价不行。你今日之罪,暂记;若再犯,门前刻石。”他说完,把鞭尖一挑,将地上的甲片挑起,递给张合,“河上巡骑收此类器物,置于工坊,融了,做弩齿。”
张合抱拳:“谨遵。”
潘承在旁看着,笑容不改。待众人散尽,他向陈宫侧身一礼:“今日之会,主公之威,军师之谋,佩服。三日后之回音,潘某不敢迟。”他退开两步,转身的那一刻,眼底浮上一丝阴影,仿佛夜色下的一滴墨。
——
暮色斜沉,盟府初开。东门旁的空地上立了一块石,石顶一角磨得溜圆,石腹平平,两侧刻着细小的斜纹,便是“鸣冤石”。第一声“咚”的时候,值更的兵丁从阴影里快步出来,提灯:“谁?”来人却只是一个少年,拿着一张被退回的欠条,支支吾吾地说不明白。他说的是:某家接了救济米,却要他第二日到门下做工方肯给。他母亲病着,他想偷一天懒,便被喝斥。兵丁不多问,领他进盟府,把欠条与名字一并记下。第二日清晨,盟府派人上门,门上的傲慢一见“徐州公议”的印,像见了天打雷,立刻软了。救济照给,门口多了一行小字:“此门曾苛,已改。”小字写得端正,墨道新深,过路人指指点点,笑了笑。
第三夜,潘氏家庙里烛影重重。潘承坐在祠堂正中,手里转着一串菩提子,沉吟不语。家中长辈低声议:“三年退一成田,可退邻村贫户?‘不许门堵路’之条,恐私下往来受阻,生意难做。”一名佐吏小心道:“主公狠,军法严。此时不可硬冲。‘凶年约’不签,‘丰年约’先签,再放出‘愿恤邻’之话,缓其势。三日后,给些布匹,算是‘拆’了空仓门。”
潘承点头,忽道:“贾诩那老狐狸,今日设‘两试’,是要逼我自显其心。陈宫那‘鸣冤石’,更是往我门口扬灰。此后门上的字要小心了。”
他顿一顿,压低声:“江东那边,有信来幺?”
管家附耳:“有。说‘徐州盟约重,商旅挠’,问我等可愿助其散‘轻税重商’之言,以扰其市。”潘承半闭眼,笑意冰冷:“此话可以传,但需慢,别让贾诩逮住尾巴。”
——
合肥的夜更深,张辽临桥而坐,手里捧着一盏冷茶。亲兵悄声禀:“主公信至,盟约已成。末句定为‘法不避贵,恤不遗贱’。”张辽听完,笑了一下,笑意浅得像桥缝里的一抹水光。他把杯中冷茶一饮而尽:“好字。稳。”
他回身看亲兵:“旗图继续递。夜里别吵,走市,不走营。留心盐价,别让人趁我们贴旗,偷着涨价。”亲兵应了,转身去。桥下水声淙淙,像有人在底下磨刀。
——
兖州前线,曹军探子自徐州回报,报单写着几行字:“徐州连堡,渠起,屯立,盟约十条,末句‘法不避贵,恤不遗贱’。市井盐价平,夜里门口有字,‘此门曾苛,已改’。”报送到中军,帐中几位幕僚交头接耳,有人冷笑:“吕布不过是作秀。”也有人沉吟:“作秀也是能耐。能让百姓相信的秀,便是法。”
——
三日转瞬即至。潘氏回音至盟府:不拆空仓,但献布四百匹、药材百斤,另自家门口刻字:“愿恤邻”。盟府公开其书,裁示:可。又注一行小字:“诸门书可观,待灾试真。”
人心多半是这样:当场难断的,就用日子去试。盟府在东门贴出“公议榜”,榜上除十条与刻名之外,还有一段话,陈宫亲笔:“徐州姓法,法姓公。今日以约守人,明日以人守城。诸君自勉。”榜下人潮不断,有读得懂字的念给不识字的听,不识字的便用手去摸那一行行墨痕,摸完后,把手在胸口拍一下。
夜里,吕布立在盟府后的空地,看远处三角堡上升起的灯火。他把鞭拄在地上,低声道:“鼎已立,基在此。”贾诩从暗处走来,笑意不深,“鼎既立,当防有人推。”吕布点头:“推来的,多半是笑着来的。你护‘法’,我护‘人’。”
陈宫在旁捧着一叠新印的盟文,纸墨未干,香味清清。他抬头看着那面黑底金边的旗,旗在夜里像水里的一盏灯。他忽然想起多年前的一个夜,自己在幽巷里点着一盏更小的灯,去敲一个将门少年的门。那少年打开门时,眼里有火,如今火还在,只是更冷、更稳,也更亮。
“主公。”陈宫道,“今日片言,足以定鼎。”
吕布笑,笑意像刀背上回来的那点暖光:“定鼎不在言,在做。明日起,‘盟府’开,一纸盟约,不是挂在墙上的花;西庄米到,人先安;门上的字,慢慢刻满徐州。谁来试,是忠,是奸,日子会把他们筛出来。”
他把鞭轻轻一抬,鞭影在空里画了一条浅浅的线:“新程既发,鼎既定。诸君只管做事,余者有我。”
风过祠门,祠前的三块匾轻轻一颤——不屈,不欺,不忘。井旁新刻的“直稳狠”三个字,在月光下像隐在石里的筋。井里水冷,月亮碎成一片片,随着风与水缓缓合,又缓缓散。徐州的夜被千百个这样的碎光撑起来,如同一口新铸之鼎,虽还带着炉火的热与烟,但鼎耳已稳,鼎足已定。
而在更远处的江东营栅外,一张画着破角黑旗的小纸,正被某个士卒塞进枕下。纸很薄,晚风很冷,他握着纸,突然想起了徐州那几个字——“法不避贵,恤不遗贱”。他不懂字,只觉得那四个字像四颗钉子,叮叮当当地钉在某个看不见的地方。夜再深,钉子的响,也不会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