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 > 第197章 山神之怒:狭路相逢的猎人与猎物

第197章 山神之怒:狭路相逢的猎人与猎物(2/2)

目录

四人正要向北坡斜切,祠前忽有一声短哨——不是人的,是鹰。影鹰台上放出的阿夜没有来,它的同类在此时却飞过风上,爪下夹着一寸绢,绢上只有一个字:“缓”。绢从鹰爪里滑落,落在祠门前的雪上,风把绢吹起,吹向北。一瞬间,风象是在把一个字亲手递给人。

韩暝站在祠阶,手按柱头。急鹰在他背后,双手紧握梆柄,眼里是无人理会的焦躁。他看见那寸绢,眼白里像被人点了一笔。他终究将梆举又放,像一个在神面前欲言又止的俗人。他喉结滚了一滚,吐出一个字:“缓。”

祠外山坡的石潮没有因人的礼而消止。山神的怒不为人,亦未必逆人。它仍旧自它的逻辑滚下:先是拳头大,再是磨盘大,然后是一整片携着松根的泥石从高处挟雨而落,落到半坡时遇到一块旧年滑落后形成的砾坡,砾坡像一个软垫,把大石卸力,卸成一片冲散的灰。灰扑来时,像一张巨大的布,把人按了一下又放开。那一下,把许多人的“快”抽走,也把许多人的“死”推开了一寸。

“鼠壁!”老军一声短喝,指着右前方一条半露的足窝。“踩窝走!”

女首领第一个过去,脚尖落在窝里,腰在风里并不弯,是直。少年学她,步子略短,但仍算稳。辛越抱筐,挤过去。那一刻,风在他耳边像海,他忽然想起许多小事:门环的响、孩子写的“平安”、枣子在梁上一颗一颗瘦下去。他把这些想法像石头一样塞进胸里,塞满,以防风把他吹空。

最后一个过的是韩暝。他退在众人之后,没有急。他抬眼,看那砾坡上的石势仍在松。他忽然觉得此刻的自己既不是鹰,也不是鼠,他只是一段要被山试一试的人。他不问神。他只把骨针按在身边那人的后肩——不是刺,是贴。那人是急鹰。急鹰的肩骨在他掌下颤了一颤,像一匹被勒住了口的马。韩暝压一压,压平他肩上那一道看不见的“急”。

“跟。”他低声。

急鹰的汗从鬓角往下淌,淌到下颌,淌进领。他咬住牙,步子终于调成八寸。他第一次发现八寸并不慢,它只是稳;稳并不耽误你走远,只不过耽误你夸口。

——

出了这一段坡,山势忽而稍缓。前方是一道飞石打不着的背风墙,墙根下藏着一汪浅水,水面薄冰,冰上凝着细小的松针。女首领把筐先放在冰边,自己单膝着地,手掌压在冰上,感受冰下水的流向。水很冷,却在流——这意味着此处的“脉”没有被刚才的怒断。她心里稳了一线。

“到这就分。”她对辛越说,眼里没有多余的话。

辛越点。他把筐推到她手里,自己向另一条稍向西的兽径拐去——引尾。他知道追的人会分成两支,他故意把自己的背影留在西侧的雪上,让雪成为他的一张无人会查的文书:步长八寸,步迹略深,是伤在背的人。他要把“鹰”拖走,哪怕那只鹰今夜收了爪。

“越。”女首领忽唤他一声,语气里有一线不易察觉的轻,“你若见门环——别敲三声。”

辛越笑了一下,笑里有风,也有血:“叩一声。”

他转身,走开。步子仍旧八寸。雪在他脚下小心地承受他,像一个被人重重按过的承诺,他不让它散。

韩暝立在背风墙外,看着他远去。他没有追。他忽然有一点奇怪的冲动——想从地上捡起一枚小石,扔向他的背影,用石声告诉他:“我在。”他忍住了。他手在袖里轻轻一按,按住这荒诞。他这样按的时候,胃里的那点冷火小了一点。他转头看女首领,女首领已经把筐抱起,向北的榆根方向去。他只看见一个短短的结在她腰侧露了一寸——右侧三寸。他知道这是哪边的结,也知道此刻不能拆。

“头儿。”急鹰忍不住,“你真要放?”

“不是放,是看。”韩暝答,“猎人与猎物有时候都要看看山。山今天比我们大。”

他话音未落,背后传来一串急促的脚步。那是第三目——刚才那道不属于风、不属于鹰的影。几个人翻过砾坡,眼里发着一种饥,手里拿着粗槊与短刀;他们不是暗鹰,也不是“鸩”,却想在山神的怒里捞一口“命食”。韩暝不回头,骨针已在指间一转。他脚下轻轻一滑,身形如鹰掠过水面,“叮”的一声,针钉在对方手腕的筋上,手腕一麻,刀落。另一人的槊从侧刺来,他肩一侧,槊端擦着他的裘袖滑过去,击在岩上,火星四散。急鹰这时反而稳了,梆未响,刀鞘却拦在了第三人的膝弯处——人翻,滚落。几个人被他们两人干净利落地卸了手。韩暝没有杀。他把针再转,转出的力像一只手把人的贪按在地上:“滚。”

那些人互相搀着退。山神的怒与人的急在这一瞬间相遇,又在这一瞬间各自散去。韩暝回身,淡淡扫了急鹰一眼:“把你那口梆交出来。”急鹰怔了一怔,终究把梆递给他。他把梆袋收进怀里:“等丞相叫你‘急’时,再还。”

——

并州大营,午后时分,天边露出一线清光。陈宫正把一幅新的灰图压在石镇之下,石镇是黑玉雕的剑首,龙纹被抚得很滑。贾诩掀帘入内,笑:“秦岭那边‘山神怒’了,却没有死人。”他笑得像一只猫,“有人把‘急’按住了。”

吕布坐在案后,手指在绛带背面轻轻抚过。缝线压得很直,直得像一个不容曲的理。他眼里的光从低处升了一线,“谁?”

“韩暝。”贾诩道,“那只鹰,把爪收了。”

陈宫忍不住低低叹:“好鹰。”随即一笑,“更好的是山。山帮我们说了一遍‘缓’。”

吕布未笑。他只是把手搭在案上,指腹在木面上极轻、极准地叩了一叩。那一叩像从极远处穿过来的一个回声——门环、石额、祠门、栈板,每一处叩都是同一种“礼”。他低声道:“既然山今天替人出了手,我们便替山收一收心。粥棚再往北移半里,再送旧衣百件。再把‘缓’字刻在鹰爪带去的绢上,不写别的。”

张辽立在一旁,忽记起吕布昨夜的吩咐:“把‘听风’的人撤回来,让耳朵养一养——要听刀鞘,不是听风。”此刻,他忽然懂了“刀鞘”的意思:刀在鞘里时的那一点碰撞声,才是把一个人从“快”里拉回来的“叩”。

“乌巢那边呢?”陈宫问,“风向正改。”

“缓一日。”吕布道,“让风把‘缓’带满,再让‘奉’落到两三个人的刀背。等他们自己把‘诛’二字写出来,我们只是顺手。”

他语气很轻,却像把极重之物从很高处提起来,又放下。放下的那一瞬,帐内的灯火跳了一下,铜灯上的油被震出一圈极细的波。贾诩看着那圈波,笑容更淡:“山神不怒时,人才可以怒。山神既怒,人便缓。”

——

许都,傍晚。廊下风小,东偏殿的灯在隔扇后燃得稳。荀彧收案上文书,袖中带出一缕极薄的灰,落在桌角。他把灰捻了一捻,灰里有很轻的人间味:粥、炭、衣。他想起“勿急勿杀”,又想起“缓”字。他在心里把这两件放在一起,觉得像两只手把一个孩子托高——不托他飞,只托他不跌。曹操在后廊站了一阵,回来坐下。他问:“潼关呢?”

“梁兴仍缓。”荀彧道,“暗鹰今日不杀。有人劝快,已被按。”

曹操沉默。很久,他笑了一下,笑意浅:“有时候我也想把丞相这两个字放在刀鞘上,听一听它在鞘里响不响。”

“鞘中之声比刃上之声更值钱。”郭嘉慢慢走来,靠柱,任病发的薄寒沿骨爬。他看着蜡焰,“山神怒过,会有一夜的缓。明夜,风该往‘粮’上吹。”

曹操点。他没有说“好”,也没有说“快”。他只是把手按在桌沿,指背轻轻一敲。那一敲,像一个人向自己行礼。

——

秦岭北麓,榆根下。风已不急。那块麻布在根须间很安静,安静得像一块被孩子仔细铺平的被角。一个人影走来,蹲下,掀起麻布,取出筐中灰图。他的手在图上停了一息,指尖压在“北”的那一撮灰上。灰像一道细细的河,顺着纸的暗纹悄悄走。他把图收起,复又把麻布平平当当地放好。起身时,他听见远处有门环轻轻响了一声——不是有人敲,是风把某处旧庙的门环吹动了。

他没有回头,他也学着那人,只在心里应了一声“叩”。应完,他将步子放成八寸缓。

——

辛越在更北的兽径上停了一停。他的肩膀往岩上靠一下,靠下时,背口的疼忽然不那么锋利——山神的怒走过去了。他把手伸进里衣,摸到那枚刻着“越”的竹签。他用拇指肚把“越”字在皮上揉了一遍:越,不是跃。跃是飞过,越是挨过去。他笑了一下。风从他耳旁过时,带着一点远远的粥烟味,他忽然想起并州粥棚前那条细绛带的结。他把手按在胸口,像按住一只仍在跳的鸟。

他继续走。步子八寸。他在一段白石上忽然留了一个极浅的指印——指印里有血,血干得快。指印下方,是一道被风削得光滑的石纹,纹里嵌着一粒极小的砂。这一粒砂,也许某一日会落下,被谁踩在脚底。谁若愿意弯下腰看,会看见这粒砂里曾有一个人的“奉”。

他走出最后一线影子时,天边终于被橘光轻轻擦了一下,像谁用指背拭去灯罩上的灰。山神不语,人间有声。鹰与鼠各走其道,却在山怒的一刻彼此看了一眼。那一眼不长,却够一个人记很久。

——

夜下,潼关女儿墙。梁兴披裘站着,身边主簿小声问:“将军,今日又得罪了两边。”

“得。”梁兴笑,笑得像一块老石,“明日再得罪一次。人心活着,比我这官帽值钱。”

主簿不再言。墙外粥棚冒起一线薄烟,有孩童哭声被母亲轻轻拍着背按下。梁兴看着那线烟,忽然想起自己八九岁的时候在某个冬夜被父亲牵着手走在黄土坡上,父亲说:“石重,先喘,喘完了再抬。”他此刻把这话在心里说了一遍:先喘,喘完了再抬。他把手按在墙砖上,砖很冷。他轻轻叩了一下砖面,叩声被风吃掉,他还是叩了。

——

韩暝回到城内,取下斗篷,骨针还在袖里。他把那只从急鹰手里暂收来的梆放在案上,梆木纹细,轻轻一触,发出一声不甘心的“嗯”。他对着梆笑了一下,把它推远半寸:“你也缓。”他坐下,灯光把他的影子压在墙上,影像鹰,也像人。他忽然伸手,在自己掌心写了一个字——“缓”。写毕,掌中微微发热。他明白,这热不是火,是血。是一个人把自己的血从“急”里收回来,存到“缓”里——要用的时候,再取。

窗外,风走远了。秦岭的背影像一条睡着的龙,鳞不再竖。山神的怒仍会来,可不是此刻。此刻是人把刀按回鞘,把门环轻轻放回原位,把“叩”与“奉”这两个极小的字放在心上。猎人与猎物各自往前走,背影被晚光描了一道边。只有最敏锐的耳朵,能在风里听见那一道边缘上极轻的一声——“叩”。这声叩,便是今日之课。下一次,谁先敲,谁后敲,谁不开门,谁按住别人不让他把门敲响,山都看着。山不评,山只是等。等到某一个人终于不耐,或是终于明白。

而风,已经把“缓”字带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