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风雨欲来(2/2)
数个空中突击旅的侦察分队,利用直升机进行远程蛙跳,勘察可能的机降场地。
内卫部队最顶尖的反恐特战大队,则被集中起来,作为总预备队和战略反击的尖刀,部署在根据地的核心区域。
确保大后方的绝对安全与稳定,同时具备在关键时刻投送到任何方向的能力。
而狮城,这座繁华依旧的“中立”之城,在不知不觉中,已被无数双来自暗处的眼睛盯上。
通过精心策划的偷渡线路,一批批伪装成木材、橡胶或冷冻海鲜的货柜,被悄悄运抵狮城的私人码头或混乱的仓库区。
集装箱内,是拆卸状态的狙击步枪、微声冲锋枪、高爆炸药、单兵通讯器材以及足够的弹药。
与此同时,更多身份各异的“旅客”涌入狮城:有拿着伪造南洋商会文件的“商务代表”,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专家学者”。
有寻求合作的“人道主义援助工作者”,甚至还有在码头找活的“短期劳工”。
他们来自不同地方,口音各异,却都带着同样的冷静眼神和隐藏在平凡外表下的致命技能。
他们是国家安全局派出的第二批、第三批潜伏人员,与先前抵达的“沉睡者”汇合,像水银泻地般融入狮城的各个角落。
尤其聚焦于港口、通讯中心、发电厂、水库以及太约东南亚司令部周边。
他们绘制详细的地图,记录巡逻队的换岗时间,测试通讯节点的安保强度,悄无声息地将一颗颗致命的“钉子”,楔入了这座城市的命脉之中。
如此大规模、全方位的军事调动,不可能完全瞒过太约的侦察卫星和情报网络。
太约方面很快察觉到了异常,并通过外交渠道,向“汪剑锋”发出了措辞严厉的质询。
面对太约的质疑,汪剑锋再次展现了他卓越的“表演”才华。
在加密通讯中,他的语气充满了“无奈”和“诚恳”:
“中森将军,莫里森先生,请务必理解,这完全是一场误会!”
“西部军区的调动?那是为了清剿盘踞在边境地区的残匪和失控的尸群,您知道的,那些地方山高林密。”
“不投入重兵难以见效。这完全是为了履行我们备忘录中稳定责任区的义务啊!”
“沿海的演习?年度例行训练而已,旨在提升我军保卫海疆的能力。”
“至于规模稍大……毕竟我们底子薄,只能靠勤学苦练来弥补不足嘛。”
“舰队战备?维护海上交通线安全,是我们对地区和平的贡献,提高战备等级,正是为了应对可能的海上安全挑战,这符合各方利益。”
他甚至反过来“抱怨”:“倒是贵方,近期在暹罗的军事存在似乎也有所加强?这不得不让我方产生一些合理的担忧。我们希望贵方能恪守备忘录精神,避免不必要的误判。”
当太约方面暗示这些行动远超正常防务需求时,汪剑锋话锋一转,又开始了他熟练的“漫天要价”:
“如果贵方实在担心,我们也不是不能谈。”
“或许,我们可以考虑在现有备忘录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一些细节?比如,关于暹罗北部一些争议地区的‘非军事化,”
“或者,贵方能否在技术转让方面,展现更多的诚意?比如……共享一些反潜巡逻机的数据链技术?我们需要这些来更好地维护地区的和平嘛!”
他的言辞虚虚实实,将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进攻准备,巧妙地包装成了边境剿匪、例行演习和对太约增兵的合理反应,并趁机抛出新的谈判筹码,试图将水搅得更浑。
这套组合拳下来,让太约的情报分析部门头疼不已,难以判断根据地真实的战略意图,究竟是虚张声势的讹诈,还是真的在为一场局部冲突做准备?
抑或是……隐藏着更深、更致命的图谋?
在南海某处远离正常航线的海域,舷号为“远征”的075型两栖攻击舰,正静静地漂浮在月光下。
与往常不同的是,它的甲板上看不到熟悉的直-8、直-20直升机,而是整齐地停放着一种外形奇特的双旋翼直升机。
这种直升机机体线条更加棱角分明,旋翼系统噪音极低,在夜色中几乎与海浪声融为一体。它们是为“寂静黎明”部队量身定制的特殊投送工具。
在舰舱内部,气氛更是截然不同。
数百名士兵静静地坐在待命区,他们身穿特殊的作战服和外骨骼。他们的枪械经过了深度改装,配备了先进的观瞄和消音装置。
这就是直接隶属于国家安全局的“寂静黎明”部队,一支在根据地内部也仅有极少数人知晓其存在的秘密特种力量。
他们的训练、装备和任务,都远远超出了一般特种部队的范畴。
此刻,他们与甲板上那些沉默的双翼直升机一样,等待着那个来自最高指挥层的命令,等待着在雷霆炸响之前,率先划破黎明前最黑暗的寂静。
就在这剑拔弩张、山雨欲来的时刻,根据地的宣传机器,按照预定计划,打响了舆论战的第一枪。
新宁广播电台、《复兴日报》等官方媒体,突然一改往日对太约的谨慎态度,发表了一系列措辞强硬、引经据典的评论员文章和专题报道。
它们猛烈抨击太约在亚太地区的“霸权主义行径”,指责其“说一套做一套”,在签署备忘录后不仅未放松对根据地的封锁和威慑,反而变本加厉地进行军事挑衅和间谍活动。
文章历数太约舰机近期在根据地附近海域的“危险接近”,渲染太约在暹罗增兵对根据地西南边境造成的“严重安全威胁”,并再次强调了复兴根据地扞卫自身主权和发展利益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
庞大的战争机器,其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齿轮,开始缓缓咬合。
空气仿佛凝固,只剩下无声的倒计时在滴答作响。
山雨已至,狂风满楼。雷霆降临前的压抑,笼罩在南海的上空,也笼罩在每一个感知到这场风暴即将来临的人心头。
那柄名为“雷霆”的巨锤,已然高举,只待那只握住锤柄的手,最终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