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 > 第435章 陆砚辞的“影视版图”规划——从“内容”到“生态”

第435章 陆砚辞的“影视版图”规划——从“内容”到“生态”(1/1)

目录

云栖文创产业园的顶层会议室里,落地窗外的城市天际线在晨光中渐次清晰,室内却早已是一派凝心聚力的氛围。长条会议桌旁,光影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创作团队,云栖文创的运营骨干,以及老修复师代表悉数落座,每个人面前都摊着厚厚的规划草案。这场被视为决定企业未来五年走向的内部战略会议,随着陆砚辞推开会议室大门,正式拉开序幕。他身着简约的深色衬衫,手中捧着一台笔记本电脑,脸上没有多余的表情,却透着胸有成竹的笃定。

待众人安静下来,陆砚辞将电脑连接到大屏幕,一张清晰的“影视版图”规划图随之浮现。图上以“优质内容”为核心,向外辐射出“产业延伸”与“生态构建”两大板块,脉络清晰,环环相扣。“今天不是布置任务,而是和大家一起勾勒未来。”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打破了室内的寂静,“我们要做的,从来不止是拍几部好剧、修复几部老片,而是构建一个能自我生长、持续传递文化价值的文娱生态。”随后,他详细拆解了规划中的三个核心层面,每一项都精准对标行业痛点,又暗藏着对文化传承的长远考量。

内容端的深耕,聚焦“现实题材”与“经典改编”两大核心赛道,且每一条赛道都有着明确的创作准则与具体规划。在现实题材领域,已提上日程的《觉醒年代》绝非简单的历史复述,陆砚辞强调,这部剧要聚焦百年前青年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挣扎,从日常细节切入,还原他们在救亡图存道路上的迷茫与坚定。“我们会走访档案馆,收集真实的书信、日记,甚至还原当时的市井风貌,让观众看到的不是教科书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年轻人。”他补充道,剧组还将邀请历史学者全程把关,确保历史细节的真实性,同时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让当代观众与百年前的先辈产生精神共鸣。

而经典改编赛道上,《天龙八部》的筹备则着重于“尊重内核,优化表达”。陆砚辞坦言,以往不少武侠改编剧陷入“重特效轻情感”的误区,这次将回归实景拍摄,重拾“侠之大者”的精神内核。“比如乔峰的家国情怀、段誉的纯粹善良,这些核心特质不会改变,但我们会弱化过于离奇的情节,强化角色的情感逻辑。”他透露,剧组将前往大理、雁门关等实地取景,同时邀请武术指导设计贴合角色性格的招式,避免千篇一律的炫技动作;台词方面也会兼顾古风韵味与现代观众的接受度,让经典故事既能勾起老武侠迷的回忆,也能吸引年轻观众。此外,内容端还将持续挖掘红色经典与市井题材,形成多元化的内容矩阵,避免单一题材的审美疲劳。

产业端的拓展,核心是开辟“老片改编”业务,让沉睡的经典以契合当代的新形式重焕活力。陆砚辞解释,这里的“改编”并非粗暴翻拍,而是基于老片的文化内核进行创造性转化。光影公司此前修复的《乱世豪杰》《铁血道钉》等影片,都已纳入改编储备库。例如,针对《乱世豪杰》,团队计划推出同名动画短剧,既保留原片的侠义精神,又通过动画的形式,让打斗场面更具视觉张力,适配青少年观众的审美;而《铁血道钉》则将改编为有声剧,邀请实力派配音演员演绎,搭配修复后的影片音效,打造沉浸式听觉体验,适配通勤等碎片化场景。

同时,产业端还将联动上下游伙伴,探索“老片+非遗”的跨界改编模式。比如将老片中的服饰、道具元素提取出来,与非遗匠人合作,开发衍生短剧或文化短片,既推广老片,也助力非遗技艺传播。“老片的价值不止于观看,更在于其背后的文化符号。”陆砚辞强调,改编的核心是让经典故事突破影像的限制,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场景,实现文化价值的二次释放。

生态端的构建,则是整个版图的根基,目标是打造覆盖演员、导演到幕后技术人员的全产业链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体系并非零散的项目,而是一套环环相扣的长效机制。针对演员,光影公司将联合此前共建的影视修复学院,增设表演实训基地,开设“现实题材表演”“武侠角色塑造”等专项课程,邀请实力派演员担任导师,同时为新人提供参演公司自制剧的机会,实现“培养+实践”的闭环。对于导演,将设立“新锐导演孵化计划”,每年筛选有潜力的年轻导演,提供资金支持与创作指导,鼓励他们聚焦现实题材或经典改编,大胆表达创作理念。

而在幕后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将进一步细化。除了影视修复人才,还将拓展AI影视技术、实景拍摄技术等方向的培养,与科技公司合作共建实验室,让技术人员参与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陆砚辞特别提到,要关注剪辑、音效、美术等容易被忽视的幕后岗位,通过设立专项奖项、提供进修机会等方式,提升行业对这些岗位的重视度,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其中。“一个健康的生态,不能只有明星和导演,每一个幕后岗位都是不可或缺的拼图。”他说道。此外,生态体系还将包含版权保护与文化传播板块,通过完善的版权机制保障创作者权益,借助线上数字库、线下展览等渠道,让优质内容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当陆砚辞的规划讲解完毕,会议室里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后爆发出热烈的讨论声。技术团队负责人兴奋地提出,可以将AI修复技术与新剧拍摄结合,提升制作效率;老修复师们则期待,老片改编能让更多年轻人关注经典,为修复事业注入更多动力。每一个讨论都围绕着规划展开,大家的热情与认同,让整个蓝图显得愈发清晰可触。

这份宏大的布局很快通过行业内部渠道传开,引发了业内分析人士的高度关注。资深影视行业评论人周明在行业周刊上发表长文,深入剖析这一规划的深远意义。他在文中写道:“陆砚辞的这次扩张,绝非盲目追求规模的商业布局,本质是一场深耕文化的战略实践。当下影视行业,不少企业热衷于追逐流量热点,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人才培养断层,而他的规划恰好直击这些痛点。”

周明进一步评价:“内容端的深耕确保了优质作品的持续输出,这是生态的核心;产业端的老片改编,让文化资源实现循环利用,拓展了价值边界;而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则为整个生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他正在构建的,是以优质内容为基石,以文化传承为使命,兼顾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良性文娱生态。”

他最后总结道:“在行业追求速成的当下,陆砚辞的慢功夫反而更具长远价值。这套生态体系若能落地见效,不仅能让云栖文创与光影公司站稳脚跟,更或许为中国影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唯有扎根文化、重视内容、培育人才,才能让行业摆脱浮躁,走向更健康的未来。”

会议结束后,陆砚辞站在窗前,望着楼下往来忙碌的员工,心中满是坚定。他知道,这份版图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持续投入与坚守。但他坚信,只要每一步都围绕着文化价值与行业发展,这个从“内容”到“生态”的影视版图,终将长成参天大树,不仅成就企业的长远发展,更能为中国影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撑起一片坚实的天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