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 > 第431章 光影公司与高校共建“影视修复学产业人才的“长期培养”

第431章 光影公司与高校共建“影视修复学产业人才的“长期培养”(1/1)

目录

深秋的京都电影学院,银杏叶铺满了校园的石板路,金黄的叶片与红砖教学楼相映,透着静谧而厚重的学术气息。校内的核心会议室里,更是气氛庄重又满含热切,巨大的长条会议桌铺着深绿色台布,桌上整齐摆放着签约文件、钢笔与铭牌,墙面的投影屏上循环播放着老胶片修复前后的对比画面,从《乱世豪杰》的斑驳影像到《铁血道钉》的清晰重映,每一帧都在诉说着影视修复的价值。

陆砚辞身着简约的深灰色西装,与光影公司的技术团队、老修复师代表并肩而立;对面,京都电影学院的校长、影视学系主任及资深教授们端坐,文旅部的相关负责人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在场的还有几位特殊的观众——十几位来自各地的影视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他们是通过层层选拔获得旁听资格的佼佼者,眼神里满是对这个新兴领域的向往。

上午十点整,签约仪式正式开始。当陆砚辞与京都电影学院校长共同拿起钢笔,在合作协议上落下工整的签名时,现场响起了持久而热烈的掌声。协议上的每一条款,都凝聚着双方数月的反复磋商,从课程设置到实训安排,从师资配比到就业衔接,无一不体现着对影视修复人才长期培养的严谨态度。随着两人交换协议文本,握手示意,屏幕上赫然打出“京都电影学院—光影影视修复学院”的金色字样,标志着国内首个聚焦影视修复的专业学院正式成立。

这绝非一次简单的校企合作,而是一次跨越行业与学界的深度融合。此前,影视修复领域的人才多依赖老修复师口传心授,或是数字技术人才跨界转型,缺乏系统的专业培养体系,导致行业长期面临人才断层的困境。而这次共建学院,正是要打破这一僵局,搭建起“理论+实践+传承”的完整培养链条,为影视修复产业播下能持续生长的种子。

根据双方敲定的规划,学院精心设置了“胶片修复”“数字修复”与“经典影视研究”三大核心专业方向,学制四年,采用“双导师制”——每位学生除了高校的学术导师,还会配备一位光影公司的行业导师,或是经验丰富的老修复师,或是顶尖的技术工程师,确保学子既能夯实理论基础,又能紧跟行业实操节奏。

三个专业方向虽各有侧重,却又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影视修复的完整知识体系。胶片修复专业堪称“传统技艺的守护阵地”,课程不仅涵盖胶片材质学、霉斑与破损修复技法等核心内容,还特别设置了非遗技艺实训课。光影公司特意将王爷爷等老修复师请进课堂,他们会带着用了半辈子的胶片刮刀、放大镜,手把手教学生识别不同年代胶片的基底材质,练习手工修补乳剂层开裂的精细活。“很多老胶片的破损是独一无二的,AI替代不了手工的温度。”王爷爷在提前录制的课程寄语里说道,“希望孩子们能静下心,接住这门手艺。”

数字修复专业则聚焦现代科技与修复技术的融合,课程围绕AI修复模型训练、区块链存储技术、数字影像校准等展开。光影公司开放了核心技术的实训权限,学子们将有机会参与真实的老片修复项目,比如用AI模型识别早期市井影片中的划痕,通过算法还原缺失的画面帧。技术负责人介绍:“我们会把修复《乱世豪杰》时的原始数据开放给学生,让他们在实战中理解,数字技术不是粗暴修图,而是精准还原老片的时代质感。”

而经典影视研究专业,则是连接技术与文化的桥梁。该专业的课程涵盖影视史、文化人类学、影像美学等,学生需要系统学习不同年代影视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甚至要研究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与审美倾向。“修复一部民国武侠片,要懂当时的武侠文化;修复一部红色经典,要理解那个年代的热血精神。”高校的学术导师解释道,“不懂这些,修复就只是修好了画面,却丢了影片的灵魂。”

除此之外,学院还规划了丰富的实践环节。光影公司在影视产业园内搭建了专属实训基地,配置了专业的胶片扫描仪、AI修复工作站等设备,学生从大二起就能进入基地轮岗实习;每年还会开设“修复工坊”,邀请国内外顶尖修复师开展短期课程,甚至会组织学生参与海外老片修复交流项目,拓宽国际视野。

签约仪式的核心环节,陆砚辞走上前,接过话筒,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嘉宾与旁听的学子,语气沉稳而饱含远见。“今天成立这所学院,我们想做的不只是培养会修片子的技术人员。”他抬手示意屏幕上一张布满霉斑的老胶片照片,“影视修复工作,绝非简单的技术操作。你面对的可能是一卷即将脆化的民国胶片,也可能是一部记录着时代记忆的红色影片,修复它们,需要技术的精密,要精准识别每一处破损,用最恰当的方式修补;更需要历史的温情,要去了解影片背后的故事,理解那个年代的光影语言;最需要的,是艺术的审美,要懂得保留胶片的颗粒感,还原影片特有的色调,不能为了追求‘干净’而磨掉所有时代印记。”

他讲述起之前修复一部五十年代的市井影片时的经历:“那部片子的画面偏暗,技术团队最初想提亮色调,可老修复师提醒,那是当时片场灯光条件有限造成的,恰恰还原了老上海弄堂的烟火气。如果贸然调整,就丢了那份真实的质感。”这个例子让在场的学子们频频点头,也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了修复工作的深层内涵。

“我们希望的,是培养出真正‘懂’这些老片子的守护者,而不是只会操作冰冷机器的工匠。”陆砚辞的声音愈发坚定,“这些老片是民族的文化记忆,修复它们,就是守护这些记忆不被时光抹去。而你们,未来的每一位学子,都将成为这份记忆的传递者。”

这番话语,让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王爷爷抬手擦了擦眼角,他一辈子担心的手艺传承问题,终于有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技术团队的年轻工程师们也倍感振奋,这意味着他们钻研的技术将有更多人接力;而旁听的学子们,眼神里更是燃起了炽热的光芒,不少人悄悄握紧了拳头,暗自下定决心要成为学院的首批学子。

签约仪式结束后,学院的招生通道随即开启。消息一经发布,便吸引了各地影视、数字技术、历史等多个专业的学子报名。经过文化考核、实操测试与面试层层筛选,首批三十名学子脱颖而出。他们中既有对传统胶片充满热情的文科生,也有擅长编程的技术达人,还有从小跟着长辈看老片、对经典影视满怀情怀的年轻人。

开学那天,首批学子走进了专属实训基地。当他们第一次触摸到真实的老胶片,第一次用放大镜观察银粒的分布,第一次在AI工作站尝试识别霉斑时,脸上满是新奇与郑重。王爷爷特意来到现场,给每位学子赠送了一把迷你版的胶片刮刀:“这把小刮刀,是提醒你们,无论技术多先进,对老片子的敬畏之心不能少。”

陆砚辞看着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影视修复人才的培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四年的学制只是起点,后续还需要行业与学界持续投入、耐心打磨。但他坚信,这些学子终将接过老修复师与技术团队的接力棒,成为懂技术、通历史、有审美的复合型修复人才。

这所影视修复学院的成立,早已超越了校企合作的范畴,成为影视文化传承的重要里程碑。它为影视修复产业搭建了长期的人才培养通道,让那些濒临失传的修复技艺有了传承的载体,让先进的修复技术有了传播的平台。而这些怀揣热爱与敬畏的学子,终将成为尘封光影的守护者,让更多老片在未来的岁月里重焕光彩,让民族的文化记忆得以代代相传。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