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 > 第425章 光影公司修复技术专利——产业深耕的“科技壁垒”

第425章 光影公司修复技术专利——产业深耕的“科技壁垒”(1/1)

目录

秋阳透过国家知识产权局颁证大厅的高窗,洒在光洁的大理石地面上,折射出庄重而温暖的光。大厅内没有过多华丽装饰,墙面悬挂的红色绸带与“老胶片AI辅助修复技术专利颁证仪式”的横幅相得益彰,简洁却不失仪式感。光影电影公司的技术团队、老修复师代表,以及文旅部、相关高校的特邀嘉宾整齐就座,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前方的颁证台,空气中弥漫着期待与自豪的气息。

当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工作人员手持烫金专利证书,缓步走向陆砚辞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证书封面的国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内页清晰地标注着这项自主研发技术的专利编号与核心说明,这张薄薄的证书,背后是光影团队近一年的日夜攻坚,更是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陆砚辞双手接过证书,指尖轻抚过烫金字迹,心中百感交集。他转头看向身旁的技术负责人与满头白发的王爷爷,眼中满是欣慰。这项“老胶片AI辅助修复技术”,早已不是实验室里的冰冷数据,而是真正能让老胶片“复活”的利器。

不同于国外同类技术更侧重通用影像修复,光影团队的这项技术,针对中国老胶片的特性做了极致优化。早期中国胶片多采用本土生产的基底材料,长期存放后易出现霉变、银粒脱落、乳剂层开裂等问题,且很多红色经典、民国影片的色调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修复时既要去除损伤,又要保留这份独特质感。

“这项技术能将严重霉变、损坏胶片的修复效率提升三倍以上。”技术负责人在后续的技术分享中,对着大屏幕展示着修复前后的对比画面,“比如《铁血道钉》中受损严重的铁道行军片段,过去老修复师手工处理需要一周,现在通过AI智能识别霉斑、推算缺失画面,再结合老修复师的人工校准,两天就能完成,且修复效果更稳定。”

屏幕上,左侧是布满青黑霉斑、画面模糊的原始胶片片段,右侧是修复后的画面——铁道队员的身影清晰可辨,蒸汽火车的淡青色光泽、工人工装的粗糙纹理都完美还原,更难得的是,胶片特有的暖黄颗粒感丝毫未减。“我们的AI模型学习了十万帧以上的中国老胶片影像,能精准区分‘霉斑’与‘胶片颗粒’,不会像国外技术那样,为了画面干净而过度磨平颗粒,丢失时代质感。”技术负责人的话语中带着满满的自信。

现场播放的对比视频里,无论是民国武侠片的光影层次,还是红色经典的色调氛围,修复后的画面都精准复刻了原作的韵味,甚至在细节上弥补了当年拍摄设备的局限,让人物表情、场景细节更清晰,却无一丝违和感。一位高校影像专业的教授感慨道:“这项技术真正做到了‘修旧如旧’,既解决了老胶片的修复难题,又守住了文化的原汁原味,比国外技术更贴合中国老片的修复需求。”

就在业内普遍认为,光影公司会凭借这项技术构建起行业壁垒,抢占老胶片修复市场的核心资源时,陆砚辞却抛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在随后的媒体问答环节,他平静地宣布:“我们将把这项技术的核心原理部分对外开放,免费提供给国内所有开设影视修复、数字影像相关专业的高校,以及相关科研机构,供他们用于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

话音刚落,现场一片哗然。有记者立刻追问:“陆总,这项技术是贵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开放核心原理,难道不怕失去市场优势吗?”

陆砚辞笑着摇头,语气坚定:“技术的价值,从来不是用来垄断的。现在国内从事老胶片修复的专业人才缺口很大,很多高校缺乏实操性强的技术案例,我们开放核心原理,就是希望更多学生能接触到前沿技术,结合理论深入研究,为行业培养更多新鲜血液。”他转头看向台下的老修复师们,“老手艺需要传承,新技术同样需要接力,只有人才多了,才能有更多老片子被拯救。”

不仅如此,他还透露,团队已主动与法国电影资料馆、意大利博洛尼亚电影修复中心取得联系,寻求深度合作。这两家机构在全球老电影修复领域极具权威性,尤其擅长欧洲早期电影的修复技术。“我们希望能和他们共同研发一套适用于全球的‘老胶片修复技术标准’。”陆砚辞解释道,“不同国家的老胶片材质、拍摄风格不同,修复理念也有差异,比如欧洲艺术片更注重光影艺术保留,中国老片更侧重文化细节还原,制定统一标准,能让全球老电影修复有章可循,避免过度修复或修复不到位的问题。”

这个决定再次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要知道,技术标准的制定往往意味着掌握行业话语权,光影公司本可凭借自身技术优势主导标准,却选择与海外机构合作共建,这份格局让在场嘉宾纷纷赞叹。法国电影资料馆的驻华代表通过视频连线表示:“光影公司的技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老胶片修复的实力,期待通过合作,让不同文明的影像遗产都能得到妥善保护。”

面对外界的种种惊叹,陆砚辞在仪式后的专访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理念。“技术,不应该是垄断和制造壁垒的工具。”他端起桌上的清茶,语气平和却掷地有声,“我们当初研发这项技术,初衷就是为了拯救那些濒临损毁的老胶片,这些胶片不是某一家公司的私产,而是全行业、全民族的文化财富。”

他回忆起当初收购光影电影公司时,看到仓库里堆积的发霉胶片时的心痛。“那时我就想,就算我们修复得再快,仅凭一家公司的力量,也救不完所有老片。只有让更多机构、更多人掌握这项技术,形成良性的行业生态,才能让更多老片子重见天日。”

他进一步补充道:“行业就像一片森林,光影公司只是其中一棵树。如果我们只顾着自己枝繁叶茂,而让周围的树木枯萎,最终这片森林也会失去生机。反过来,当整个行业生态好了,技术交流更频繁,人才储备更充足,我们自己也能在交流中获得新的灵感,推动技术不断升级。只有里面的每一家企业,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个生态里找到自己的价值,整个行业才能真正向前发展。”

陆砚辞的决定很快收到了积极反馈。国内十几所高校第一时间发来合作意向,希望能将这项技术纳入教学课程,开设专项实训课程;北京电影学院更是提出共建“老胶片修复实验室”,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修复项目中。海外方面,除了法国、意大利的机构,日本、韩国的影视修复团队也主动联系,希望加入技术标准的研讨。

王爷爷拿着技术原理手册,翻看着上面的内容,对身边的年轻学员说:“陆总做了件大好事啊。以前我们怕手艺传不下去,现在好了,新技术能教给更多年轻人,老片子就再也不怕没人修了。”年轻学员们也满脸激动,他们深知,开放的技术能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更快地成长为合格的修复师。

这场看似“吃亏”的决定,实则彰显了产业深耕的长远眼光。光影公司没有将技术当作独占的壁垒,而是化作了撬动整个老胶片修复行业发展的杠杆。当这项技术走进高校课堂,当国际间的修复标准逐步建立,当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老胶片修复事业中,那些尘封在仓库里的老胶片,终将迎来更多“复活”的机会。而光影公司,也将在这场行业的共同发展中,真正实现文化传承与企业价值的双赢,让科技的力量,为文化遗产的守护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