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 > 第419章 影视修复人才毕业——产业深耕的“薪火相传”

第419章 影视修复人才毕业——产业深耕的“薪火相传”(1/1)

目录

北京电影学院的礼堂内,阳光透过穹顶的彩色玻璃,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铺着深红色地毯的过道上。空气中弥漫着鲜花的芬芳与淡淡的感动,首批“胶片修复专业方向”的20名学员,身着整齐的学士服,胸前佩戴着特制的“胶片修复”主题徽章,昂首挺胸地站在舞台两侧。他们的脸上,既有毕业的喜悦,更有对未来事业的坚定与憧憬。台下,坐着白发苍苍的老修复师、深耕教育的专业课老师、文旅部的相关负责人,还有光影电影公司的核心团队,每个人的眼神里,都满是欣慰与期许——这场毕业典礼,不仅是青春的告别,更是一场文化传承的庄重仪式。

毕业典礼的核心环节,没有华丽的表演,没有冗长的致辞,只有一场跨越半世纪的“工具交接”。年逾古稀的王爷爷,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缓缓走上舞台。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这是他一辈子与胶片打交道的“战袍”,布满皱纹的双手,指腹因常年握持工具而显得格外粗糙,却稳稳地捧着一个深色的木质工具包。工具包是老式样式,边角被岁月磨得圆润,包身上刻着一个小小的“王”字,透着沉甸甸的历史感。

王爷爷走到舞台中央,从工具包里取出一把胶片刮刀——这把刮刀通体银白,刀刃依旧锋利,手柄却已被磨得温润如玉,泛着象牙般的光泽。这是他用了整整半个多世纪的“老伙计”,从年轻时进入电影制片厂做学徒,到后来成为业内公认的“国宝级”修复师,这把刮刀陪着他修复了上千卷胶片,刮去了无数霉斑、划痕,让一部部濒临损毁的老片子重见天日。

他颤抖着双手,将刮刀轻轻放入一个新的特制工具包中,工具包内侧绣着“修旧如旧,薪火相传”八个小字。然后,他转过身,目光落在毕业生代表身上——那是一个眼神清澈、带着些许腼腆的年轻女孩,她是这批学员中成绩最优异的,也是第一个主动申请加入光影修复团队的人。

王爷爷将工具包郑重地递到她手中,动作缓慢却坚定,仿佛传递的不是一把刮刀,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匠心。“孩子们,家伙事儿交给你们了。”他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沧桑,微微颤抖,却字字千钧,目光炯炯地扫过台下所有毕业生,“这把刮刀,陪了我五十六年,刮过民国的武侠片,修过建国初期的红色经典,它见过胶片最辉煌的模样,也尝过修复工作的艰辛。你们拿着它,要记住‘修旧如旧’的规矩——不能为了好看就过度打磨,不能为了省事就敷衍了事,要保留胶片原有的颗粒感,留住时代特有的色调,那是历史的印记,是不能丢的根。”

他顿了顿,抬手擦了擦眼角的湿润,语气愈发深沉:“我们这代人,老了,眼睛花了,手也抖了,再也撑不起放大镜下的精细活了。以后,这些老片子就交给你们了。要把我们这份对胶片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好好传下去。千万别让这些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片子,断送在咱们这代人手里。”

毕业生代表双手紧紧握着工具包,指腹感受着木质包身的温润与刮刀的重量,眼眶瞬间红了。她深深鞠了一躬,声音带着压抑的激动:“王爷爷,您放心!我们一定守住‘修旧如旧’的初心,用好这把刮刀,修好每一卷胶片,不让您失望,不让老片子蒙尘!”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不少老修复师和老师都红了眼眶。这场简单的交接,是技艺的传承,是匠心的延续,更是文化责任的传递——从布满老茧的双手,到年轻有力的掌心,这把小小的胶片刮刀,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更令人动容的是,首批20名学员中,有10名优秀毕业生,在多家影视公司、互联网平台的高薪邀请面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加入光影电影公司的修复团队。他们说:“在修复基地实习的日子里,我们看到了王爷爷他们一辈子坚守的热爱,看到了陆总为拯救老胶片付出的努力,也感受到了修复工作的意义。钱很重要,但让老片子重见天日,让更多人看到民族的文化遗产,这份成就感,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陆砚辞作为特邀嘉宾,走上舞台致辞。他看着眼前这些年轻的面孔,眼神里满是敬佩与欣慰。“今天,我不是来给大家讲大道理的,我是来向你们致敬的。”他的声音温和却有力,穿透礼堂的寂静,“在这个追求流量、追求速成的时代,你们选择了一份冷门、孤独,却无比伟大的事业。你们放弃了高薪的诱惑,选择了在昏暗的实验室里,对着一卷卷发霉、破损的胶片,用放大镜逐帧查看,用细针小心翼翼修补——这份坚守,这份勇气,值得所有人尊重。”

他走到毕业生中间,目光扫过每一个年轻的脸庞:“你们可能会觉得,修复老片是在重复过去,是在做无用功。但我想告诉你们,不是这样的。你们是在用你们的专业知识、你们的耐心与匠心,让过去的光芒照亮未来。那些民国武侠片里的家国情怀,那些红色经典里的革命精神,那些老片子里的市井烟火、人情冷暖,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你们修复的每一卷胶片,都是在为我们这个文娱行业留存文化的‘根’,都是在为后人留住一份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历史记忆。”

“这份事业,可能没有聚光灯的照耀,没有粉丝的追捧,甚至可能一辈子都默默无闻。”陆砚辞的语气愈发深沉,“你们可能会在无数个深夜,对着一卷无法修复的胶片感到沮丧;可能会在反复调试AI模型时感到疲惫;可能会在看到同龄人光鲜亮丽的生活时感到迷茫。但请你们记住,每一次成功修复一部老片,每一位老人因为看到熟悉的画面而热泪盈眶,每一位年轻人因为你们的工作而了解历史、爱上经典——这份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这是一份孤独却无比有意义的事业,是一份能让你们的人生变得厚重的事业。”

他抬手,指向台下的老修复师们:“你们的身边,有最好的老师。他们用一辈子的坚守,给你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希望你们能像王爷爷他们一样,把‘修旧如旧’的初心刻在心里,把对胶片的敬畏融入血脉,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光影电影公司会成为你们最坚实的后盾,我们会继续投入资源,研发更先进的修复技术,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让你们的匠心有处安放,让你们的努力被更多人看见。”

台下的掌声再次响起,持久而热烈。毕业生们的眼神愈发坚定,他们知道,自己选择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责任。他们将接过老一代修复师的接力棒,用青春与匠心,守护那些即将被岁月遗忘的“文化遗珠”。

毕业典礼结束后,毕业生们簇拥着王爷爷、陆砚辞,来到礼堂外的草坪上合影留念。年轻的脸庞与苍老的面容相映,崭新的学士服与洗旧的工装并存,手中的工具包被紧紧抱着,如同抱着一份无比珍贵的宝藏。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明亮,仿佛预示着影视修复事业的光明未来。

这场毕业典礼,是影视修复人才培养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云栖文创产业深耕的“薪火相传”。从收购光影电影公司,到建立经典影视修复基地,从研发AI辅助修复技术,到开设胶片修复专业方向——陆砚辞用一系列的行动,构建起了一条“抢救-修复-传承”的完整产业链。而这些年轻毕业生的加入,让这条产业链有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让文化传承的火种得以延续。

未来,他们将在修复基地的实验室里,用老手艺与新技术,让一卷卷尘封的胶片重见天日;他们将带着“修旧如旧”的初心,让民族的文化记忆得以留存;他们将用自己的坚守与热爱,书写影视修复事业的新篇章,让文化的根脉深深扎土,让历史的光芒照亮未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便是产业深耕的意义,也是文化传承的力量。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