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篇·问答: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更容易得高血脂和脑梗死?如何防护(2/2)
(二)心理干预:改善情绪状态,打破恶性循环
1.情绪监测与疏导
糖尿病患者可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定期评估心理状态,若得分超过50分,需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日常可通过“正念冥想”(每天15-20分钟)、“呼吸放松训练”缓解焦虑,也可加入糖尿病患者互助小组,通过分享经验减少孤独感。
2.提升治疗依从性
心理医生可通过“动机性访谈”帮助患者建立健康信念,例如:将“控制血糖”与“能陪孙子散步”“避免瘫痪”等个人目标结合,增强服药、监测的主动性;家属需给予患者情感支持,避免指责(如“你怎么又忘了吃药”),改用鼓励式沟通(如“今天血糖控制得不错,我们晚上一起去公园走走吧”)。
3.睡眠管理
长期失眠会加重情绪障碍与代谢紊乱,患者需养成规律作息(固定入睡、起床时间),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若存在“夜间低血糖焦虑”,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晚餐饮食或睡前降糖药剂量,必要时使用短效助眠药物(如唑吡坦),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
(三)中医调理:辨证施治,改善体质
1.分型用药:针对性化解“痰瘀”
中医根据糖尿病患者的体质与症状,分为“阴虚燥热型”“脾肾两虚型”“痰瘀阻络型”三类:
-阴虚燥热型(常见口干、多饮、盗汗):选用玉女煎加减(生石膏、知母、麦冬),滋阴清热;
-脾肾两虚型(常见乏力、腹胀、便溏):选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黄、山药、茯苓),健脾益肾;
-痰瘀阻络型(常见头晕、肢体沉重、舌下络脉紫暗):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地龙),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所有药物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与西药产生相互作用(如中药中的甘草可能影响血糖,需控制用量)。
2.非药物疗法:辅助改善代谢
-针灸:选取“足三里”(健脾)、“三阴交”(滋阴)、“太冲”(疏肝)等穴位,每周2-3次,每次20分钟,可调节胰岛素分泌、改善血脂;
-食疗:脾虚痰湿者可常食“山药薏米粥”(山药30g、薏米20g、大米50g),健脾祛湿;阴虚燥热者可饮用“麦冬玉竹茶”(麦冬10g、玉竹10g),滋阴润燥;
-气功:练习“八段锦”“太极拳”,通过缓慢的肢体运动与呼吸调节,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焦虑情绪,每次30分钟,每周5次。
3.日常养护:规避诱发因素
中医强调“治未病”,患者需避免“饮食不节”(如过量食用甜、油、咸食物)、“情志失调”(如长期生气、思虑过度)、“劳逸失度”(如过度劳累或久坐不动);季节交替时(如冬季寒冷易诱发脑梗死),需注意保暖,适当增加黄芪、生姜等“温性”食材,增强机体抗寒能力。
三、思考题
1.结合文中“李女士因焦虑导致血糖、血脂失控”的案例,思考:若你身边有糖尿病患者出现“拒绝监测血糖、故意吃高糖食物”等“自暴自弃”行为,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你会采取哪些具体方法帮助他调整心态?
2.中医认为“痰瘀阻络”是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核心病机,而现代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病理基础,请对比两者的理论差异,并分析: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将“中医辨证调理”与“西医血脂、血糖监测”结合,为糖尿病患者制定更精准的防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