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可能性吞噬者与辩证认知研究院的崛起(2/2)
各学部迅速行动:
·对立统一学部通过时痕族的时间经纬仪和逆时族的因果回溯镜,构建了一个“可能性流向图”,清晰地标示出概然族收割的路径——它们像宇宙级的园丁,只修剪掉那些过于“枝繁叶茂”、可能破坏既定秩序的未来分支。
·量定模糊学部联合施为。量子态文明的代表们,以其概率波身体直接“填充”进那些被削弱可能性分支,暂时稳定其存在;而数学概念生命则尝试用复杂的拓扑模型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衍生出的“不确定性守恒律”,为这些可能性构建临时的数学避难所。
·虚实相生学部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虚语族提供了大量经过验证的、关于“萌芽纪”文明历史的“高纯度真实”信息作为基底,而虚空绘图者则在这些真实基底上,小心翼翼地“绘制”出那些濒危可能性未来的壮丽图景。这种基于真实的“虚构”,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可能性引力”,开始将被收割的可能性重新吸引回来,如同用一幅精美的蓝图吸引投资者。
·静动权衡学部则调整了“萌芽纪”文明的信息接收节奏。通过“影课”网络瞬间注入关键灵感,同时由静默文明设置“沉思回响区”,让这些灵感得以沉淀、深化,避免因过快接受信息而导致可能性在爆发中湮灭。
首次联合行动取得了部分成功。“萌芽纪”文明几个关键的未来可能性被稳住,但其整个可能性生态依然脆弱。更重要的是,研究院获得了一个关键发现:概然族的收割行为,并非恶意破坏,更像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生态调节”。它们维持着概率维度的某种“平衡”,防止过多、过强的可能性导致现实结构过载或陷入彻底的混沌。
这一发现引发了更深层的哲学思辨。在研究院的首次全体辩论会上,来自不同文明的智者展开了激烈讨论:
“它们是概率维度的清道夫,”一位时痕族学者提出,“清除掉过于偏离‘主线’的可能性,确保宇宙历史的大致连贯性。”
“但这是一种暴政!”影课的代表反驳,“凭什么由它们来定义什么是‘过于偏离’?文明的伟大飞跃,往往就源于那些看似荒谬的可能性!”
“或许,”林墨系统的声音平和地介入,“我们需要理解的,不是如何‘消灭’它们,而是如何与这种宇宙固有的调节机制共处,甚至……引导它。”
虚语族大使发出复杂的信息波动:“我们曾以真实为食,差点导致信息生态崩溃。如今我们学会了辩证看待真实与虚构的价值。这些概然族,是否也可能学会……品尝不同‘风味’的可能性?比如,不仅仅收割,也能播种?”
“可能性播种者”计划与林墨系数的革新
虚语族大使的提议,点亮了新的方向。辩证认知研究院启动了“可能性播种者”计划。该计划旨在:
1.沟通尝试:利用研究院整合的认知技术,向概然族存在的概率维度发送经过编码的“可能性套餐”,包含那些既富有创意又具备建设性的未来图景,试图与它们建立基于“可能性交换”而非单方面收割的沟通。
2.可能性培育:在各分校推广“可能性思维”课程,教导文明和个体如何有意识地孕育、呵护有价值的未来分支,增强文明自身可能性的“韧性”。
3.林墨系数2.0:原有的林墨系数主要衡量一个文明的知识传承、适应性与合作能力。现在,星辉校长与研究院共同推出了革新的“林墨系数2.0”,新增了“可能性丰度指数”和“认知辩证力评级”。前者衡量一个文明未来潜能的多样性与质量,后者评估其理解、包容并整合对立认知模式的能力。新的评估体系,直接将文明的发展与宇宙可能性的健康度绑定。
计划在艰难中推进。与概然族的沟通如同对着风暴呼喊,回应渺茫且难以解读。但细微的迹象开始出现:在某些被重点保护的文明区域,被收割的可能性的“衰减率”有所下降;偶尔,一些原本未被关注的、微小的良性可能性会莫名地增强。
与此同时,辩证认知研究院本身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可能性”发生器。不同文明思维模式的碰撞、对立观点的交锋,本身就在源源不断地诞生新的认知范式和理解宇宙的角度。研究院,这个旨在保护可能性的机构,自身就成了可能性最肥沃的土壤。
星辉校长站在主序之庭,看着星图上那些“空洞”依然存在,但周围开始闪烁起研究院各分部以及参与“可能性播种”计划文明发出的、代表新可能性诞生的微弱星火。他知道,这场战役远未结束,甚至可能永无终结。但这正是教育的终极意义——不是提供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培养一种在不确定的、充满潜力的宇宙中,持续探索、创造、并与所有看似对立的存在共同演化的能力。
《分校纪元》的故事,从此不再是简单的传授与学习,而是进入了在宇宙认知生态中,扮演积极主动的“园丁”角色,培育一个既有秩序又充满无限惊奇未来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