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大明神医:开局救活朱雄英 > 第121章 洪武功过垂青史 新皇启明开太平

第121章 洪武功过垂青史 新皇启明开太平(2/2)

目录

国丧期间,举国哀悼。南京城内外遍挂白幡,百姓披麻戴孝,皇宫内外更是缟素一片,钟鼓齐鸣三日,以悼先帝。

但在这漫天悲伤之下,大明朝的权力过渡却平稳得惊人。太子朱标本就深得朝臣与百姓拥戴,又有马皇后坐镇后宫稳定人心,林奇执掌新政根基、笼络革新派官员,蓝玉手握京畿兵权、震慑各方势力——三人同心,再加上朱元璋晚年那场“犁庭扫穴”般的清洗,早已铲除了胡惟庸党羽、骄兵悍将等潜在威胁,为权力交接扫清了所有障碍。从朱元璋驾崩到朱标监国,朝堂之上无一人敢异动,地方藩王亦纷纷上表臣服,整个帝国如精密的仪器般,平稳地完成了核心齿轮的替换。

一月后,国丧期满。

奉天殿内,钟鸣鼎食,礼乐齐鸣。朱标身着十二章纹的衮龙冕服,头戴珠玉垂旒的皇冠,在百官的山呼万岁声中,一步步走上丹陛,坐上那把象征天下至尊的龙椅。登基大典依礼而行,宣读即位诏书的声音穿透大殿,传向广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承先帝遗命,登基为帝,改元‘启明’,以明年为启明元年……”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山呼海啸般的跪拜声里,新朝的序幕正式拉开。

大典结束后,身着官服的朝臣们陆续散去,新任工部尚书、太子太保林奇,与新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傅蓝玉并肩走出奉天殿。春日的阳光洒在二人身上,驱散了多日的阴霾,广场上飘扬的明黄龙旗已换上新帝的徽记,猎猎作响。

蓝玉望着那面新旗,长长吐出一口浊气,语气里满是复杂——有对老皇帝的缅怀,也有对新朝的感慨:“老陛下……真的走了。当年在战场上并肩拼杀的日子,仿佛还在昨天。”

林奇沉默片刻,目光投向远方的宫墙,那里承载着大明的过去,更孕育着未来。他缓缓开口:“大将军,洪武时代结束了。但属于启明朝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蓝玉转头看向林奇,脸上的沉郁褪去,重新燃起沙场悍将的凌厉之气。他用力拍了拍林奇的肩膀,力道大得让林奇微微一震:“说得好!开始了!老子答应过老陛下,要替他看好北边,往后漠北的鞑子敢来,老子就提着他们的脑袋给新皇贺寿!你小子也得加把劲,把你那些能跑的船、能响的炮、能干活的机器都弄出来,让咱大明的船能开到西洋去,炮能镇住四方蛮夷!咱得让这‘启明’盛世,亮瞎全天下人的眼!”

林奇看着眼前这位性情耿直的沙场宿将,心中暖意渐生——这是新朝最坚实的武力支柱,也是他推行新政最可靠的盟友。他郑重地点了点头:“大将军放心,新政之事,我必全力以赴。待北疆安稳、器械齐备,大明的盛世,指日可待。”

二人相视一笑,目光里满是对未来的期许。

文华殿内,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金砖地面上,映出斑驳的光影。身着龙袍的朱标端坐于御座之上,这是他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单独召见林奇。褪去了太子时期的谨慎与谦和,他的眉宇间多了几分帝王的沉稳与决断,眼神清亮,透着洞察全局的锐利。

“先生。”朱标的声音在空旷的殿内回荡,没有了往日的称呼,却多了一份君臣间的敬重,“洪武朝已成过往,启明新朝方才立基。父皇在世时,已为朕扫清了内忧外患,拔除了朝堂毒瘤,如今这天下,算是给朕留了个好底子。”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林奇身上,满是征询,“只是‘启明’之年,百废待兴,朕心中虽有方向,却仍需先生指点——首重之事为何?朕该如何迈出第一步,才能不负父皇托付,不负天下百姓?”

林奇迎着新帝的目光,心中早已盘算妥当。他躬身行礼,而后直起身,条理清晰地答道:“陛下,臣以为,启明朝首重之事,仍在‘立规’与‘奠基’。”

朱标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洪武朝的新政虽初见成效,但多是因事而设,缺乏系统的章法,推行中亦有地方官吏阳奉阴违之弊。”林奇缓缓道,“如今当务之急,是将前朝行之有效的新政——如改良农法、兴修水利、工坊改制、海外通商等——以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形成系统的制度,再推行至天下各州府,确保政令畅通。”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坚定:“其次,需明晰朝堂权责。臣建议,设立专门的‘新政统筹司’,由陛下直管,统筹全国新政推行事宜,同时制定五年发展规划,明确每年的农桑、工坊、军备、通商目标,让百官有章可循,万民有可期之未来。如此,方能为启明盛世打下坚实根基。”

“善!”朱标眼中光芒闪动,猛地一拍御案,语气里满是赞许,“先生所言,正合朕意!这‘新政统筹司’的设立刻不容缓,而统筹新政之责,朝中无人比先生更合适,非先生莫属!”

林奇躬身领命:“臣谢陛下信任,必不辱使命!”

晨光渐盛,透过窗棂照在君臣二人身上,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御座旁的案几上,铺着崭新的宣纸,朱标拿起御笔,林奇立于一侧,君臣二人迎着启明朝的第一缕阳光,开始一笔一划地勾勒这幅前所未有的盛世蓝图。殿外的鸟鸣清脆,伴着殿内的低语,奏响了新朝的序曲。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