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开局捡个永乐大帝 > 第167章

第167章(2/2)

目录

“武安君,你也配说委屈?”

“上天有好生之德,你陈麟身为大秦武安君,残暴无道,连十万降卒都杀,触怒上苍,降下惩罚!”

“如今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你武安君难道不该向死去的百姓谢罪?”

淳于越满脸讥讽,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

“正是!”

突然,陈麟身后传来附和声。

回头看去,是被绑着的淳初。面对陈麟的目光,他先是缩了缩脖子,随即又挺直腰杆。

硬着头皮喊道:“百姓遭难,饿殍千里,武安君理当向这些亡魂忏悔!”

陈麟不怒反笑,转头看向扶苏。

“监国以为如何?”

“本监国......本监国......”

扶苏支支吾吾,难以作答。在他心中,确实对武安君杀降一事不满。

如今上苍震怒,天灾便是惩罚。

虽无实证......

陈麟摇头轻笑,笑容骤然消失:“荒谬!”

他高举双手,朗声道:

“大秦各地灾情乃天灾所致,竟归咎于个人,简直愚昧至极!”

“愚昧至极!”

“监国!”

“臣倒要请教,上苍因个人震怒而降罚,此言可信否?”

章台宫内,陈麟高声质问:“当年臣护送监国从上郡疾驰回京,平定叛乱,保全大秦百年基业——如此功勋,可曾得到半分天赐?”

话音未落,满殿寂然。扶苏喉头滚动,竟寻不出辩驳之词。若天灾是武安君招致的惩戒,那天恩又何尝不是?

“荒唐!”淳于越厉声打断,“此等谬论,岂能动摇大秦法度!”他绝不容许武安君在道义上占优,更不愿见扶苏被其说服。

————————

第145章老年丧孙

王绾斜睨淳于越:“武安君所言,老夫以为在理。”

“臣附议。”王翦冷笑拱手,蒙武等人随即应和。

淳于越拂袖冷哼:“武安君食君之禄,平叛护驾本是分内之事!”

“好个分内之事!”陈麟骤然逼近扶苏,“监国真要臣背负这莫须之罪?”

扶苏叹息:“本监国已承诺补偿,武安君何必咄咄相逼?”

淳于越趁机插话:“若按武安君所言,将数百儒生尽数断舌,天下人将如何评说?老夫与监国,实为保全武安君清誉!”

“淳仆射说得极是。”陈麟忽然含笑颔首。

满朝愕然。淳于越瞳孔骤缩——这与他预想的唇枪舌战截然不同!

王绾等人后背发凉,仿佛嗅到暴风雨前的沉寂。

“不过——”陈麟抚掌轻笑,“臣倒有个永绝后患的法子。既不必沾染儒生鲜血,也免得上天降罚。监国以为如何?”

扶苏如释重负:“武安君能这般想,再好不过。”

至于其他,无非是金银财宝、良田美宅,甚至是商铺,但这些对武安君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然而毕竟是武安君,总得有个台阶下。

扶苏爽快地说道:武安君但说无妨!

此言一出,站在后面的淳于越心急如焚。事情如此草草收场,绝非他所愿。他恨不得给自己几个耳光,方才多嘴的那句话实在不该说。如今已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看着事情结束。

本君要的补偿——

就是他的命来抵偿本君所受的冤屈!

陈麟话音未落,面色骤冷。的一声在章台宫炸响,他右手反握短刃,寒光闪过淳初脖颈。几滴鲜血飞溅而出,如红梅绽放。

淳初脸上还凝固着惊愕,似乎尚未反应过来。直到淳于越发出一声凄厉的呼喊,他才猛然惊醒。

淳初双膝跪地,双手死死掐住自己的脖子,眼中充满恐惧。

初儿!

淳于越连滚带爬扑到孙子面前,想要按住那双不断涌出鲜血的手,却怎么也止不住那喷涌的血流。

初儿!

快传太医!

快传太医啊!

他声嘶力竭地哭喊着,此刻流露的或许是最真实的情感。但周围的侍从都站在原地不动——谁都看得出,这个儒生已经没救了。

陈麟冷冷扫了一眼,对呆若木鸡的扶苏拱手道:监国,这就是本君所求。不等回应,便转身离去。

殿外传来他冰冷的声音:

无凭无据污蔑朝廷重臣,当断舌!

为首者,当诛!

本君仁慈,留了全尸,淳仆射记得备礼致谢!

话音消散在殿中,扶苏这才回过神来。看着血泊中的淳初,瞳孔剧烈收缩。

丞相王绾与王翦等人虽早有预料,脸上仍难掩震惊。他们猜到武安君不会善罢甘休,却没想到竟会当殿斩杀淳于越的孙子。

王绾长叹一声。若死的不是淳于越的孙儿,这老儒恐怕要拍手称快。如今这般局面,真不知是悲是喜。但他清楚,大秦朝堂即将掀起新的**。

监国莫要被有心人利用。王绾沉声道,随即与其他大臣相继告退。

扶苏望着痛哭流涕的淳于越,一时无言。

初儿!

初儿!

悲怆的呼喊在空荡的大殿中回荡。

淳于越紧紧搂着淳初的尸身,理智虽明却难抑悲痛,片刻后抬头嘶吼:陈麟,老夫誓要你血债血偿!

这声呐喊道尽了他毕生凄苦——

少年失偶!

壮年丧子!

暮年又见孙辈夭亡!!!

......

第146章乌合之众

白幡在淳府檐下翻飞,枯叶碾过青砖发出碎响。府内哀声不绝,虽淳家血脉稀薄,然门生故吏甚众。往来吊唁者除仆役外,多是青衫儒士,恸哭之声穿墙透巷,引得街边庶民议论纷纷。

听说淳家公子殁了?

岂止听说,灵堂都设了三日!

二十出头便去了,当真红颜薄命。

坊间传言是武安君下的手?

何须传言?细听那些书生哭嚎便知端倪!

死得好!早该如此!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