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凡人吴普同 > 第7章 暗流与界限

第7章 暗流与界限(1/2)

目录

红星饲料厂的生产区域,如同一套精密而笨重的消化系统。一科是负责粉碎、混合的“胃囊”,将各种原料吞噬、研磨、搅拌;二科则是负责熟化、制粒、包装的“肠道”,将半成品进一步加工,最终排出成型的产品。上下游关系本该是唇齿相依,但在实际的运行中,唇齿之间却常常滋生着难以言明的摩擦。

矛盾的核心,往往围绕着两个指标:生产效率和质量损耗。

这天上午,吴普同正跟着赵师傅在制粒机旁巡检。机器轰鸣着,散发着热浪,刚刚压制出来的颗粒饲料还带着温度,沿着传送带流向冷却器。赵师傅像往常一样,随手抓起一把刚出模的颗粒,在粗糙的手掌间搓了搓,又捏碎几颗,仔细看着断面。他的眉头渐渐锁紧。

“小吴,你过来看。”赵师傅把捏碎的颗粒递到吴普同眼前,“这颗粒,表面看着还行,里头怎么有点发酥?一捏就碎,这硬度不够啊。”

吴普同学着样子捏了捏,确实,比起前几批料,这批颗粒的坚实度差了些,用力一搓,容易变成粉末。“是有点酥,赵师傅。”

“哼,”赵师傅哼了一声,目光投向车间另一端,那是一科混合区域的方向,“八成又是一科那边过来的粉料,水分或者配方微调没通知到位,或者混合均匀度有问题。这粉料性质一变,我们制粒的蒸汽量、压辊间隙就得跟着调,稍微慢一点,或者判断不准,不是堵模就是出这种酥料!”

他的声音在噪音中显得有些不耐烦。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二科的人私下里常抱怨,一科为了追求处理量,有时候粉碎粒度控制不严,或者混合时间不足,导致粉料特性不稳定,给后续制粒工序带来很多麻烦,直接影响二科的设备运行效率和最终产品的质量(如含粉率)。而一科的人则觉得二科矫情,动不动就把产品问题甩锅给前道工序,认为他们自己操作水平不行,调整不及时。

吴普同没敢接话。他知道这里面涉及两个科室之间的微妙关系,他一个新人,没有置喙的余地。但他心里清楚,赵师傅虽然脾气直,但在技术问题上从不含糊,他的判断多半是有根据的。

果然,下午刚上班没多久,问题就显现了。负责操作冷却器和分级筛的老周急匆匆地找到赵师傅。

“赵头儿,不好了!分级筛

含粉率是颗粒饲料的一个重要质量指标,粉状物过多,会影响饲喂效果和产品外观,属于质量事故。

赵师傅脸色一沉,快步走到分级筛旁。果然,振动筛下方收集粉末的料斗里,积存的粉状物明显多于往常。他抓起一把粉末,又看了看筛上合格的颗粒,脸色更加难看。

“妈的!肯定是这批粉料有问题,制粒的时候就没压结实!”他骂了一句,转头对吴普同吼道,“小吴!去,立刻把这条线停了!记录当前时间、批次号!我去打电话!”

生产线紧急停止,巨大的轰鸣声戛然而止,只剩下一些辅助设备的嗡鸣,车间里瞬间陷入一种怪异的寂静。工人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都意识到出问题了。

赵师傅铁青着脸,走到车间角落的内部电话旁,用力摇动把手,然后拿起听筒。

“喂!接一科!……我找你们赵科长!……老赵吗?我赵铁牛!你们刚才送过来的那批‘蛋鸡3号’粉料怎么回事?我们制出来颗粒硬度不够,含粉率眼看着超标了!……什么?你们检测没问题?放屁!没问题我们能出这情况?……我告诉你,现在整条线都停了,这损失算谁的?……你少来这套!赶紧派人过来看看!”

赵师傅的声音很大,带着压抑不住的怒火,即便隔着一段距离,吴普同也能断断续续听到一些。他能想象电话那头一科赵科长恐怕也是寸步不让。这种场面,他实习时隐约见过,如今亲身经历,感觉更加真切和紧张。

没过多久,一科那边来了两个人。走在前面的正是张卫平,他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里面夹着厚厚的记录纸,脸上依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表情。跟在他身后的是一个年纪稍长、姓王的老师傅,也是一脸的严肃。

赵师傅迎了上去,语气很冲:“老王,卫平,你们自己看!”他指着分级筛下的粉料和暂停的生产线。

王师傅蹲下身,抓起一把粉料看了看,又走到制粒机旁,查看了下模孔和压辊,眉头也皱了起来。张卫平则翻开文件夹,快速查找着对应批次“蛋鸡3号”的粉料检测记录。

“赵师傅,”张卫平抬起头,语气平稳得像是在念报告,“根据记录,这一批次‘蛋鸡3号’粉料,混合时间、主要成分检测值,都在工艺标准范围内。水分检测值是12.5%,允许范围是12%到13%,符合标准。”

“符合标准?”赵师傅声音又高了起来,指着那堆粉末,“那这怎么回事?我们制粒参数跟上一批一模一样,怎么就出问题了?肯定是你们粉料均匀度不行,或者有我们不知道的微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