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初涉新知惑且忙(2/2)
课间只有二十分钟,下一节《大学英语》在同一个教学楼的另一个教室。大家赶紧根据课程表上的信息,匆匆寻找新的教室。走廊里、楼梯间全是匆忙穿梭的学生,仿佛一场小型的迁徙。
英语课同样是在一个百人以上的大教室,但吴普同注意到,教室里的人员构成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少了些面孔,又多了些新面孔,估计是不同专业课程组合不同。英语老师是位中年女教师,发音标准,语速也比高数老师稍慢一些。但教学模式大同小异:老师主讲,板书关键词和语法点,学生听讲记录。互动同样很少。老师提了几个问题,响应者寥寥,最后多是自问自答。相比于高数的完全懵圈,英语课的内容吴普同大致还能跟上,但那种被动接收、缺乏反馈的大课堂模式,依然让他感觉有些不适和疏离。两节课也在沉默的笔记中悄然流逝。
中午回到宿舍,气氛比早上凝重了些。
“这大学上课……感觉跟高中真不一样啊,老师根本不管你跟没跟上。”周磊瘫在椅子上抱怨。
“容量太大了,估计老师也顾不过来。得靠自己下课花了。”康大伟总结道。
吴普同没说话,只是拿出高数书和笔记,试图回忆上午讲的内容,把那些“显然”的地方自己推导一遍,却依然困难重重。他意识到,大学的学习方式,真的需要彻底的转变。
下午没有安排必修课程。短暂的午休后,宿舍里呈现出不同的选择。周磊果然抱着篮球出去了;梁天赋和杨维嘉说要去学生会帮忙;李政决定去图书馆,找个安静的地方整理上午的笔记,顺便预习一下明天的课程;李学家继续戴上了他的耳机;张卫平不知去向。
吴普同犹豫了一下。他本想也出去玩,但上午高数课带来的压力让他不敢松懈。最终,他决定仿效李政,去教学楼找个空教室自习。他背着书包,在教学楼里转了一会儿,果然找到不少没课的空教室。他选了一间安静的,坐下后再次翻开高数书和笔记,沉下心试图攻克那些难题。虽然效率不高,但这种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的感觉,让他初步体验到了大学所谓的“自由”背后所对应的“责任”。
晚上是选修课《计算机基础》。上课地点换到了另一栋更大的公共教学楼,教室也更大,能容纳两百多人。走进教室,吴普同被这规模吓了一跳,简直像个小型报告厅。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混杂在一起,气氛明显比白天的必修课松散许多。
上课铃响后,一位三十多岁、看起来挺精神的男老师走了进来。他没有立刻开始讲课,而是拿出了一份花名册:“好了,同学们安静一下,我们先点个名。念到名字的同学答‘到’。”
这一点名环节就花了差不多十分钟。这让吴普同感到有些新奇,必修课都不点名,选修课反而点。
“好,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到了。我们开始上课。”老师打开投影仪(这是今天第一次使用多媒体设备),开始讲授计算机发展历史、基本组成等入门知识。
吴普同对这部分内容很感兴趣,听得还算认真。但他很快注意到,课堂纪律与白天截然不同。前排的同学大多还在认真听讲做笔记,但越往后,嘈杂声就越明显。有人在小声交头接耳,谈论着完全无关的话题;有人甚至在传阅着什么杂志;更有个别同学,在老师开始讲课不久后,就趁着老师转身操作投影的功夫,偷偷从后门溜走了。而讲台上的老师,似乎对此习以为常,他专注于自己的讲授内容,目光很少扫视后排,只要场面不是特别失控,他便不予理会,仿佛遵循着一种“你爱听不听”的默契。
这种宽松到近乎散漫的课堂氛围,让吴普同有些诧异。他再次感受到了大学另一个侧面的规则:更大的自主权也意味着更考验个人的自律性。你可以选择认真学习,也可以选择浑水摸鱼,似乎并不会有人像中学老师那样时刻督促你。
下课铃声响起,计算机老师干净利落地关闭投影仪,宣布下课。学生们如同潮水般涌出教室,讨论着晚上去哪里吃宵夜或者接下来的安排。
吴普同随着人流走出教学楼,夜晚的凉风让他精神一振。回顾这大学正式上课的第一天,他感觉信息量巨大,节奏飞快,模式新颖,同时也充满了挑战和困惑。高数的难度、大课堂的疏离、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以及不同课堂的迥异氛围……这一切都清晰地告诉他,中学那一套学习模式已经彻底过去。他需要尽快适应,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方法。回到316宿舍,他看到李政还在灯下整理笔记,康大伟在看着明天的课程表,周磊则在兴奋地讲述下午打球如何大杀四方。大学的生活,就在这忙碌、困惑、探索与点点新鲜感交织中,真实地展开了。他拿出笔记本,在日期旁默默写下了两个字:“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