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决战时刻(1/2)
七月的晨光透过县一中宿舍的窗户,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吴普同早已醒来,静静地躺在床上,听着窗外梧桐树上麻雀的啁啾。今天是高考第一天,他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仿佛漫长备战后的战士,终于迎来了决战的时刻。
他按照复读一年来调整好的作息时间起床,用冷水洗了脸,仔细检查了考试用品:准考证、身份证、两支钢笔、两支铅笔、橡皮、尺子、圆规。一切就绪,整齐地放在透明的笔袋里。
食堂特意为考生准备了丰盛的早餐:馒头、稀饭、鸡蛋和一小份咸菜。吴普同慢慢吃着,注意到周围同学们大多沉默不语,空气中弥漫着无声的紧张。他刻意避开那些还在翻看笔记的同学,知道临阵磨枪反而会增加焦虑。
“怎么样,准备好了吗?”同桌张文远端着餐盘在他对面坐下,眼下有着明显的黑眼圈。吴普同点点头:“尽人事,听天命吧。你呢?”“一夜没睡好,总觉得还有什么没复习到。”张文远苦笑着戳了戳碗里的鸡蛋。“别想了,现在最重要的是心态。”吴普同安慰道,其实自己心里也打着鼓。
七点三十分,宿舍里的复读生们集体走向考场。县一中的校园里已经拉起了警戒线,各个考场门口都有老师值守。吴普同在第三考场门口停下,再次检查了准考证和文具。
“加油!”路过的李老师对他做了个鼓励的手势。吴普同点点头,深吸一口气走进考场。
教室里的电扇呼呼地转着,却驱不散七月的闷热。吴普同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注意到窗户都开着,大概是怕电扇吹走试卷。他闭上眼睛,做了几个深呼吸,努力让心跳平稳下来。
八点整,监考老师宣读完考场纪律,开始分发试卷。当语文试卷落在桌上时,吴普同先快速浏览了整个试卷,这是他一贯的答题策略。
基础知识部分看起来不算难,作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一个既好写又难出彩的题目。他暗自庆幸最近看了不少范文,心里有了底。
答题铃响,吴普同开始答题。他按照平时的习惯,先做基础知识部分,然后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最后才是作文。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教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偶尔的咳嗽声。吴普同全神贯注,几乎感觉不到外界的任何动静。直到做完现代文阅读,他才抬头看了看墙上的钟——还剩五十分钟,足够写作文了。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他沉思片刻,决定从历史记忆的角度切入,写如果能够移植历史亲历者的记忆,我们会如何更真实地了解历史。这个角度既不会偏题,又能够展现自己的思考深度。
写作过程中,他文思泉涌,许多平时积累的素材和句子自然而然地流淌到笔端。最后一段,他联想到自己复读的经历,写道:“记忆或许可以移植,但成长的历程无法替代。正如高考这场考验,它的价值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为之奋斗的过程中我们所获得的毅力、智慧和勇气...”
写完最后一个字,距离考试结束还有三分钟。他快速检查了准考证号是否填写正确,然后放下了笔。
交卷后走出考场,吴普同感到一种虚脱般的轻松。阳光刺眼,他眯着眼睛走向宿舍区。
“嘿,普同!作文写得怎么样?”孙伟从后面追上来,额头上还带着汗珠。“还行吧,你呢?”“我写的是如果能移植科学家的记忆,科技会进步多快什么的。”孙伟擦擦汗,“不过时间有点紧,最后一段写得有点仓促。”
回到宿舍,吴普同没有参与同学们对答案的讨论。他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保持心态平稳,准备下午的数学考试。他简单吃了点食堂送来的盒饭,然后在床上小憩了二十分钟。
下午三点,数学考试开始。试卷一发下来,吴普同就感到心里一沉——题目看起来比往年难得多。他稳住心神,从选择题开始做起。
前几题还算顺利,但到第六题时就卡住了。这是一道三角函数与指数函数结合的题目,形式很新颖。他跳过这题,继续往后做,却发现难度越来越大。
“不要慌,”他告诉自己,“难的话大家都难,稳住心态就是胜利。”
大题部分更是令人头疼。一道立体几何题需要添加辅助线,他试了几种方法都不成功。解析几何题计算量巨大,而且容易出错。最后一道函数与导数的综合题更是复杂,需要分多种情况讨论。
时间过得飞快,当监考老师提醒还剩半小时时,吴普同还有两道大题没做完。他急得额头冒汗,手心湿漉漉的,几乎握不住笔。
“冷静,冷静,”他深呼吸几下,决定放弃那道立体几何题,集中精力攻破解析几何和函数题。
最后二十分钟,他的大脑高速运转,笔在草稿纸上飞快地计算着。在最后一刻,他终于解出了函数题的第一问,而第二问只写了个开头。
交卷铃声响起时,吴普同沮丧地放下笔,知道自己考砸了。走出考场,他脸色苍白,默默地走在回宿舍的路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