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春节的重量(1/2)
腊月二十九,西里村已经笼罩在浓浓的春节气氛中。凛冽的北风卷着雪花,却吹不散家家户户飘出的年味。崭新的春联墨迹未干,院门上倒贴的“福”字在冬日的阳光下泛着红光。孩子们穿着臃肿的棉袄在村道上追逐嬉戏,偶尔炸响的鞭炮声惊起树梢的麻雀,空气中弥漫着油炸糕点和炖肉的香气。
吴普同背着沉甸甸的书包,踏着积雪回到家中。书包里装满了复习资料和试卷,压得他肩膀生疼。院子里,母亲李秀云正在晾晒刚洗好的被褥,看见儿子回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迎上来,在围裙上擦了擦手。
“同同回来了!”李秀云仔细端详着儿子,伸手替他掸去肩上的雪花,“瘦了,是不是在学校没吃好?脸都尖了。”吴普同勉强笑笑:“没有,妈。学校伙食挺好的。”他避开母亲关切的目光,生怕多看一眼就会泄露心中的压力。
这时,一个高大的身影从屋里走出来,带着一股烟尘的气息:“哥!”吴普同愣住了。站在面前的少年比他记忆中高了大半个头,皮肤黝黑发亮,肩膀宽阔结实,工装裤上还沾着些许油漆斑点,只有那双眼睛还保留着几分熟悉的稚气。
“家宝?”吴普同惊讶地打量着弟弟,“你怎么...长这么高了?”吴家宝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露出被太阳晒得黑白分明的手腕:“工地活重,吃得多就长个儿了。我现在一天能挣三十五呢!”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
李秀云在一旁抹眼泪:“你弟弟在工地上吃了不少苦。昨天才回来,今天就帮着干活,修好了院门,还把猪圈补了补。”吴普同注意到弟弟手上的老茧和几处愈合不久的伤口,心里一阵酸楚。这才半年不见,弟弟已经像个大人了,而自己还在花着家里的钱复读。
除夕这天,吴家格外热闹。吴建军早早地就开始张罗年夜饭。院子里支起了大锅,炖肉的香气飘出老远。吴小梅帮着母亲包饺子,脸上沾着面粉,笑得像朵花。吴家宝则负责劈柴挑水,动作麻利得像个小工头。
只有吴普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把自己关在屋里,摊开带回来的复习资料。窗外的欢笑声、鞭炮声不断传来,但他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在一道数学题上反复演算。习题集的纸页被翻得卷了边,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
“哥,出来贴春联了!”吴家宝在门外喊,声音洪亮有力。吴普同叹了口气,放下笔走出去。弟弟已经搬来了凳子,手里拿着红艳艳的春联。“爸说让你来贴,”吴家宝笑着说,“你是读书人,贴得正。我粗手粗脚的,怕贴歪了。”
贴春联时,吴家宝兴奋地讲着工地的见闻:“石家庄可大了,高楼大厦,晚上灯亮得像白天一样。”“我现在是大工了,一天三十五,比小工多十块呢!工头说我干活实在,让我带徒弟。”吴普同默默地听着,心里五味杂陈。弟弟才16岁,就已经开始为家里分担重担,而自己还在花着父母的血汗钱复读。一天三十五,一个月就是一千多。
傍晚,丰盛的年夜饭摆满了桌子。红烧鲤鱼、炖排骨、炸丸子、饺子...都是平时舍不得吃的好菜。吴建军难得地开了一瓶白酒,给每个人都倒了一点。
“来,都举杯。”吴建军满面红光,“今年咱们家团圆了,希望来年更好!”杯子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吴普同抿了一口酒,辛辣的味道直冲喉咙。
吃饭时,一家人聊着家常。吴家宝讲工地的趣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吴普同话很少,默默地吃着饭。
“家宝现在出息了,”吴建军抿了一口酒,“一天三十五,比我在邻村打零工挣得还多。”“那是,”李秀云给儿子夹菜,“就是太辛苦了。你看手糙的,都是茧子。”吴家宝伸出大手:“这有啥,干活的人谁没个茧子。等哥大学毕业了,我就轻松了。”
这话像一块石头压在吴普同心上。他明白,弟弟和全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
饭后,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小品逗得大家前仰后合,只有吴普同笑不出来。他脑子里全是那些数字:500分,还差10分,146天...趁大家看得入神,他悄悄回到自己房间,继续做题。窗外的鞭炮声震天响,他却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
守夜时,吴家宝溜进哥哥房间,手里端着一盘花生瓜子:“哥,别学了,陪我说话嘛。”吴普同头也不抬:“还有题没做完。”“就一会儿,”吴家宝凑过来看,“这都写的啥啊,跟天书似的。”“高中数学。”吴普同简短地回答。吴家宝看了一会儿,突然说:“哥,你一定要考上啊。我在工地上累死累活一天才三十五,听说大学生坐办公室一个月能挣好几千呢。到时候你也给我找个轻省活儿。”
这话像又一块石头压在吴普同心上。他明白,弟弟不是在抱怨,而是在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支持。
大年初一,拜年的人络绎不绝。几乎每个人都会问:“同同学习怎么样?”“能考上大学吗?”吴普同只能勉强笑着回答:“还行,在努力。”
最让他难受的是和王小军、张二胖的小聚。初三那天,三个发小约在村头的小饭店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