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决战前夜(1/2)
七月的热浪席卷着华北平原,距离高考只剩下最后三天。县三中的校园里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气氛,连树上的知了都仿佛知趣地压低了鸣叫。
这天上午,学校召开了考前动员大会。所有高三学生聚集在教室里,通过广播收听周校长的讲话。
“同学们,寒窗苦读十二载,决胜就在三日后。”周校长的声音通过老旧的扩音器传出,带着滋滋的电流声,“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但它不是生命的全部。希望大家以平常心对待,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吴普同坐在座位上,手心微微出汗。他注意到周围的同学们表情各异:有人紧张地咬着嘴唇,有人故作轻松地转着笔,还有人闭目养神,仿佛已经超脱物外。
广播结束后,班主任杨秀英走上讲台。今天她特意穿了一件崭新的浅蓝色衬衫,看起来精神而沉稳。
“同学们,刚才校长的话大家都听到了。现在我说几点具体事项。”杨秀英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关键词:“准考证、身份证、2b铅笔、黑色签字笔、橡皮、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圆规。”
“这些是考试必备物品,明天大家就要开始准备了。准考证和身份证最重要,没有它们进不了考场。”杨秀英严肃地说,“我建议每个人准备一个透明的文件袋,把所有东西放在一起。”
她接着详细讲解了考场规则:“选择题要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不能在试卷上做任何标记,否则按作弊处理。答题卡不能折叠、弄脏、弄破……”
吴普同认真记录着每一条注意事项,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他的同桌辛志刚小声嘀咕:“这么多规矩,比上天还难。”
杨秀英似乎听到了这话,目光扫过来:“这些规则不是为了为难大家,而是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明天上午,学校会组织大家去县一中看考场,熟悉环境。班车七点准时出发,不要迟到。”
下课后,同学们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急着离开,而是三三两两地讨论着考前准备。
“吴普同,你准备去哪买2b铅笔?我听说街上小卖部卖的都是假货,读卡机识别不出来。”前桌的王红梅转过身来,脸上写满担忧。
“我去供销社买,那里的文具应该靠谱些。”吴普同答道。
李静插话道:“我二叔在县教育局工作,他说最好准备两支同型号的笔,万一有一支出问题,还有备用。”
同学们纷纷点头称是,仿佛高考的成败就系于这些细节之上。
放学后,吴普同和几个同学一起骑车到镇上的供销社。文具柜台前挤满了前来采购的高三学生,各种铅笔、橡皮、尺规被抢购一空。
“没想到这么抢手!”辛志刚懊恼地说,“早知道昨天就该来买。”
吴普同挤到柜台前,幸好他需要的物品还有存货。他精心挑选了两支2b铅笔、一块橡皮、两支黑色签字笔,以及一套尺规。结账时,他看着那支相当于平时一周零花钱的金额,稍稍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果断付了钱。
回家的路上,吴普同碰见了骑车载着妹妹回家的父亲。吴小梅的脸色看起来比前阵子好多了,见到哥哥,她开心地挥手:“哥!爸给我买了新头绳,好看吗?”
吴普同笑着点头,心里却有些酸楚。他知道,为了给他创造良好的备考环境,父母特意让妹妹去二姨家住了半个月。
晚饭后,吴普同开始整理考试用品。李秀云拿来一个崭新的透明文件袋:“用这个装吧,我特意托你二姨夫从县城捎回来的。”
吴建军则默默检查着儿子的自行车胎压和刹车:“明天我陪你一起去县一中看考场。”
“爸,不用了,学校有班车统一去。”
“我知道,但我还是想去看看。”吴建军的语气不容拒绝。
第二天清晨,吴普同早早起床。他惊讶地发现父亲已经准备好了早餐,母亲正在熨烫他最好的一件衬衫。
“看考场也要精神点。”李秀云简单解释道。
七点整,学校的破旧班车准时出发。令吴普同意外的是,父亲真的骑自行车跟在了班车后面。阳光下,吴建军奋力蹬车的背影让吴普同鼻子一酸。
县一中不愧是县里的重点中学,气派的校门、整齐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都与县三中形成鲜明对比。吴普同和同学们按照安排,找到了各自的考场。
“你在第三考场,我在第五考场。”辛志刚看着分布图说,“听说每个考场只有三十人,单人单桌,监控全覆盖。”
吴普同找到自己的座位,是一个靠窗的位置。他试着坐了一下,桌椅高度很合适,窗外可以看到一棵大槐树,树荫正好遮住阳光,不会直射到桌子上。
“这个位置不错。”突然,父亲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吴普同惊讶地回头,发现吴建军不知何时已经站在教室门口,正微笑着看他。
“爸,您怎么进来的?门卫没拦您?”
吴建军笑了笑:“我说是来修电灯的,就放我进来了。”他走到儿子身边,仔细看了看教室环境,“挺好,通风,凉快,还不晒。”
看着父亲额头上细密的汗珠,吴普同知道这一路跟来并不轻松。他忽然明白,父亲之所以坚持要来,是想亲自确认儿子考试的环境是否舒适。这份沉默的父爱,让他心头涌起一股暖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