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六月烽火(2/2)
这件事震动了整个年级。班主任召开紧急班会,强调劳逸结合的重要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累垮了还考什么大学?\"杨老师难得激动,眼镜片后的眼睛闪着泪光。
学校食堂也改善了伙食,虽然只是多了个鸡蛋汤,但总算有了点营养。那盆飘着蛋花的清汤,成了每天最受欢迎的菜品,去晚了就抢不到。
吴普同想起母亲准备的干粮,心里暖暖的。每周回家,李秀云都会想方设法给他补充营养:有时是炖只老母鸡,金黄的汤上漂着油花;有时是煮一锅鱼汤,奶白色的汤汁鲜香扑鼻。虽然家境不富裕,但在吃食上从不吝啬。那些装在布袋里的烙饼,总是比平时的更厚实,油放得更多,葱花撒得更足。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李秀云总是说,一边往布袋里塞煮鸡蛋,\"累垮了什么都完了。考不上就考不上,娘只要你健健康康的。\"
六月下旬,复习进入白热化阶段。老师们不再讲新题,而是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每个学生都有一套个性化的复习方案,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重点突破。
吴普同的弱项是数学应用题和英语阅读理解。为此,数学王老师每天给他加练两道压轴题,英语老师则专门给他整理了阅读理解的方法。\"一定要在原文中找答案,\"英语老师强调,\"不要凭自己的想象答题。\"
\"压轴题其实不难,\"王老师说,在黑板上画着辅助线,\"关键是思路。你要学会转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看,这样一连,是不是就清晰了?\"
英语老师的建议更实用:\"阅读理解一定要通读全文,先看选项,找线索。像侦探破案一样,每个答案都能在文章中找到依据。\"
这些技巧很管用。在第四次模拟考中,吴普同的数学考了91分,英语也上了90分。总分455,排到了班级第三。当杨老师念到他的成绩时,教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几个同学转过头来看他,眼神复杂。
\"保持住!\"杨老师兴奋地说,脸颊泛着红光,\"这个成绩能上专科线了!\"
但就在大家以为形势大好时,后来的又一次模拟考给了一记闷棍。题目特别难,尤其是数学,最后三道大题全班没人做全对。吴普同只考了408分,年级排名掉到第六。
看着试卷上密密麻麻的红叉,他的手心渗出冷汗。那道三角函数题,他明明练习过类似的,却在考场上乱了阵脚。英语阅读理解看串了行,连着错了好几道。
这次连最乐观的王红梅都笑不出来了,她咬着下唇:\"这也太难了吧?要是高考也这样...\"
\"不可能,\"辛志刚推推眼镜,试图保持镇定,\"去年高考题比这个简单。今年应该不会太难。王老师不是说这次是故意出难一点,给我们加压吗?\"
话虽如此,但恐慌情绪还是在蔓延。有人开始失眠,深夜还能听到宿舍里翻来覆去的声音;有人食欲不振,食堂的剩饭桶总是装得满满的;甚至有人提出要复读,说今年肯定考不上。
关键时刻,班主任杨老师召开动员大会。站在讲台上,他看着
\"同学们,模拟考难是为了让你们做好准备。真正的高考不会这么难,但也不会太容易。重要的是心态!\"
他讲了往届学生的例子:有个学长模拟考从来没上过400分,高考却考了460;还有个学姐平时都是前五名,高考时太紧张,最后都没过专科线。\"成败在此一举,但绝不是成败在此一考。人生路长,高考只是其中一站。\"
这番话像春风,吹散了大家心头的迷雾。下课后,同学们的表情明显轻松了许多,教室里的气氛也不再那么压抑。
吴普同把错题本翻了一遍又一遍,重点公式抄了又抄。那本厚厚的错题本已经快写满了,页角卷起,纸张发黄。他像即将上战场的士兵,一遍遍擦拭自己的武器,确保万无一失。数学公式,化学方程式,物理定律,英语单词...这些看似枯燥的知识点,此刻却如同亲密的战友,与他共同迎接即将到来的战役。
傍晚,他一个人来到操场。夕阳西下,彩霞满天,给校园镀上一层金边。远处村庄炊烟袅袅,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明天这个时候,高考第一场语文考试就该结束了。
他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这一年来的辛苦,一个月来的冲刺,所有的付出都将接受检验。那些挑灯夜读的晚上,那些反复演算的习题,那些互相鼓励的眼神...一幕幕在脑海中闪过。
无论结果如何,他尽力了。想起父亲在工地上的汗水,母亲在灶台前的忙碌,弟弟在远方的期盼,妹妹无声的支持,还有老师们辛勤的付出,同学们真诚的帮助...这一切都化作温暖的力量,充盈在他的心中。
\"无论结果如何,我要对得起所有人的期望,更要对得起自己的努力。\"他对着天边的晚霞,轻声说道。
六月的烽火即将燃尽,七月的高考就在眼前。在这个寂静的夜晚,无数个像吴普同一样的少年正在为自己的人生奋力一搏。他们的梦想或许微小,但无数微光汇聚,终将照亮前路。
明天,将是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