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名师与庸师(2/2)
杨老师满意地点头:“读得很有感情。接下来我们分析课文......”
她讲课很有激情,但经验显然不足,有时候会被学生的提问难住,需要想一想再回答。不过她的真诚和热情感染了大家,语文课总是过得很快。
数学课在周四上午,老师姓王,是个瘦高个的中年人。他的教学方法很特别:用二十分钟快速讲解知识点,然后留下三十分钟让大家自习、做练习。
“高中数学光听不够,必须多练。”王老师说,“我讲完了,剩下的时间你们自己消化。有问题的来问。”
这种放羊式的教学让一些同学不知所措,但吴普同却很适应。他利用这半小时巩固知识点,遇到不会的就去问老师。王老师虽然讲课时间短,但答疑很耐心。
周五的体育课在下午。体育老师姓孙,是个黝黑壮实的中年人,吹哨子特别响。
“先跑两圈热身!”孙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不情愿地跑起来。
吴普同体育一直不好,跑完两圈已经气喘吁吁。接下来的跳远、铅球,他都成绩平平。孙老师倒也不强求:“尽力就行,体育重要的是参与。”
最让吴普同惊喜的是周五的生物课。生物老师姓陈,是个温和的女老师。她带来了一副人体骨骼模型,一进教室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今天我们认识一下自己的身体。”陈老师说着,轻轻取下模型的一根肋骨,“这是肋骨的典型结构......”
她讲得深入浅出,把枯燥的解剖知识讲得生动有趣。下课铃响时,同学们还围在模型前不肯离开。
经过一周的适应,吴普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策略:地理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英语需要自己多下功夫背诵;化学要紧跟老师节奏;政治要理解记忆;语文要注重积累;数学要充分利用自习时间多练习;体育尽力而为;生物培养兴趣。
周五放学时,他和辛志刚一起推车出校门。
“你觉得哪个老师最好?”辛志刚问。
吴普同想了想:“地理刘老师和化学郑老师都不错。你呢?”
“我喜欢政治马老师,讲课有意思。”辛志刚推推眼镜,“就是英语赵老师讲课太闷了,我总想睡觉。”
两人在岔路口分手。回家的路上,吴普同还在回想这一周的课程。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风格,每门课都有不同的学习方法。高中果然和初中不一样,需要更多的自主和自觉。
快到村口时,他看见父亲等在那里。吴建军什么也没问,只是接过自行车,和他并肩往家走。
晚饭时,吴普同难得地主动说起学校的事:“我们地理老师讲课真好,我还当了课代表。”
李秀云惊喜地问:“真的?课代表是干什么的?”
“就是帮老师收发作业,带头学习。”
吴建军点点头:“好好干,别辜负老师信任。”
晚饭后,吴普同在煤油灯下整理一周的笔记。他把各科的重点一一归纳,制定了初步的学习计划。地理要多看图,化学要记规律,英语要天天读......
临睡前,他在日记本上写道:“这一周认识了各科老师,各有特点。我要取长补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高中三年,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路。”
窗外,月亮静静照着这个安静的小村庄。吴普同躺在床上,脑海里还回响着各位老师的讲课声。刘老师的轻柔、郑老师的洪亮、马老师的幽默、杨老师的清脆......
在这个全新的学习环境里,他开始找到自己的节奏。那些风格各异的老师,就像指引不同方向的路标,而要走哪条路,怎么走,终究要靠自己决定。
夜渐渐深了,吴普同进入梦乡。梦里,他站在一幅巨大的地图前,刘老师微笑着说:“地是四面八方,理是古往今来。你的路,才刚刚开始。”
明天的太阳升起时,又将是新的学习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