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凡人吴普同 > 第28章 光与烟囱

第28章 光与烟囱(2/2)

目录

张二胖长长舒了一口气,抹了把额头上急出的汗,脸上露出憨厚又得意的笑容,重重拍了一下吴普同的肩膀:“成了!普同!你这灯神了!真有烟囱了!你看这烟,多听话!”

吴普同呆愣地看着眼前这盏焕然一新的灯,看着那缕笔直上升的淡青色烟柱,看着张二胖近在咫尺的笑脸,巨大的情绪冲击让他一时说不出话来。屈辱、恐慌瞬间被难以置信的惊喜和后怕所取代。他张了张嘴,喉咙哽咽着,只发出一个模糊的音节:“……二胖……”

“真是个人才啊,普同!”张二胖的赞叹声格外响亮,带着由衷的佩服,“你咋想到弄这么个铁皮筒子的?这烟囱绝了!”

就在这时,教室门开了。林老师走了进来。她显然在门外已经听到了动静,也闻到了最后一丝残留的焦糊味。她的目光第一时间扫向吴普同的课桌,落在那盏造型奇特、此刻却散发着明亮稳定光芒、顶端飘着淡青色烟柱的煤油灯上。她的脚步顿住了,脸上惯常的严肃被一丝明显的惊讶所取代。她的目光锐利地扫过灯的结构——墨水瓶、箍口的铁皮、那个直筒状的铁皮罩子、顶端的小孔、还有罩子下方稳定燃烧的火苗和那缕驯服的青烟。

教室里鸦雀无声,所有目光都紧张地聚焦在林老师和那盏灯上。王小军也收起了那副看好戏的表情,紧紧抿着嘴唇。

林老师没有立刻发话。她静静地走到讲台边,放下教案,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吴普同课桌上那点独特的光源。她甚至微微侧头,仔细看了看那缕从铁皮罩子小孔里飘出的淡青色烟柱,又对比了一下其他蜡烛燃烧时散逸的、几乎看不见的细微烟气。

时间仿佛凝固了几秒。就在吴普同的心再次悬到嗓子眼,以为又要迎来一场风暴时,林老师开口了。她的声音不再冰冷,而是带着一种清晰的、甚至有些克制的惊讶:

“吴普同同学,这灯……是你自己改造的?”

吴普同赶紧站起来,紧张地回答:“是……是林老师。昨晚……昨晚我弄坏了黑板,您批评得对。我……我回家后,我爸帮我改的……他……他说煤油灯得有烟囱,烟往上走,就不呛人了……”他语无伦次地解释着,提到了父亲,脸上带着羞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

林老师点了点头,目光再次落在那简陋却有效的“烟囱”上,眼神变得复杂起来。她沉默了几秒钟,似乎在消化这个信息,也似乎在权衡着什么。全班同学都屏住了呼吸。

终于,林老师抬起头,目光扫过全班,脸上那层惯常的严厉冰霜,在这一刻,于明亮的灯光下,缓缓地、彻底地消融了。她的嘴角,甚至罕见地向上弯起了一个柔和的弧度,眼神里充满了毫不掩饰的赞许和一种更深沉的欣慰。

“好!非常好!”林老师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清晰地回荡在寂静的教室里,“同学们,都看到了吗?这就是吴普同同学!”

她走下讲台,来到吴普同桌边,没有碰那盏灯,只是用手指了指那缕笔直上升的淡青色烟柱,又指了指灯罩顶端那个不起眼的小孔,声音带着一种教师特有的感染力:

“昨晚,他的灯出了问题,冒黑烟,污染了环境,影响了大家学习,他受到了批评,付出了代价——作业本被撕了,站在寒冷的门外反省,还要写一千字的检查!这是惩罚,也是教训!”

她的目光转向吴普同,眼神温和而坚定:“但是!吴普同同学没有因为受到批评就放弃!没有因为困难就退缩!更没有因为别人的嘲笑就自暴自弃!他回家后,没有抱怨,而是想办法解决问题!他和他的父亲一起动脑筋、动手,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没有烟道,煤油燃烧不充分!于是,他们就因地制宜,用最简陋的材料,给这盏灯加上了‘烟囱’!”

林老师的声音越发激昂,带着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同学们,你们看!这缕烟,现在多听话!它找到了正确的路径,不再四处乱窜污染环境,而是顺着这小小的烟囱,笔直地升上天空!这盏灯,现在多明亮!它照亮了书本,也照亮了吴普同同学不向困难低头的决心和智慧!”

她环视着全班一张张年轻的脸庞,目光炯炯有神:“吴普同同学用实际行动,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学习上,生活上,我们都会遇到困难,都会犯错!这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困难吓倒,被错误打倒!可怕的是失去思考和动手解决难题的勇气!我们要向吴普同同学学习!学习他这种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他这种勇于承认错误、更要勇于改正错误、动手解决问题的态度!记住,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肯动脑筋,肯下功夫,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这盏灯,就是最好的证明!”

林老师的话语,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每一个同学心中激荡起巨大的波澜。刚才还带着嘲笑的目光,此刻都变成了敬佩和思索。张二胖挺起了胸脯,仿佛那“烟囱”也有他一份功劳。英子的眼神亮晶晶的。连王小军,也收起了那副倨傲的神情,目光复杂地看着吴普同桌上那盏简陋却明亮的灯,又看看自己那盏虽然精致却显得平淡无奇的马灯,第一次感到了某种难以言喻的差距——不是物质的差距,而是精神上的某种闪光。

“吴普同,”林老师的声音柔和下来,带着真诚的鼓励,“你的钻研精神,值得表扬!这一千字检查,我看过了,认识很深刻,字迹也工整,不用抄课文了。”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全班,“大家也要记住,批评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进步!吴普同同学知错能改,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尊重!我希望大家都能从他身上学到这种宝贵的精神!”

一股巨大的暖流瞬间冲垮了吴普同心头的最后一点委屈和寒意。他眼眶发热,鼻子发酸,只能用力地点头。教室里爆发出一阵自发的、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为那盏驯服了黑烟的灯,为张二胖关键时刻的急智,更为林老师这振聋发聩的肯定和鼓励!掌声中,吴普同偷偷抹去了眼角溢出的泪水,那泪水不再是屈辱的冰冷,而是滚烫的、充满力量的暖流。

晚自习的钟声仿佛也沾染了这份不同寻常的气氛,敲得格外清越。林老师布置了作业,教室里很快只剩下翻书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几十盏或明或暗的灯火中,吴普同桌上那盏带着自制“烟囱”的煤油灯,散发着最稳定、最明亮的光辉。那缕淡青色的烟柱,笔直地、安静地向上飘升,像一条通往知识殿堂的、充满希望的路径。灯光下,他摊开崭新的作业本,笔尖落下,字迹前所未有的工整有力。灯光不仅照亮了纸页,更照亮了他心中某个曾经被阴霾笼罩的角落。那冰冷的锁舌咬合声,那撕碎的作业本,那门外的寒风,似乎都在此刻,被这明亮的灯光和笔尖的沙沙声,温柔地覆盖、消融。

放学回家的路上,吴普同提着那盏温暖的灯。灯光跳跃,映亮了他脚下坑洼的土路,也映亮了他不再低垂的脸庞。张二胖和栓柱一左一右地跟着他,兴奋地讨论着那神奇的“烟囱”原理。英子也提着蜡烛凑近了些,借着光看路。

“普同,你爸真行!”张二胖由衷地说,“手真巧!”

“就是,那铁皮筒子看着简单,咋就那么管用呢?”栓柱附和道。

“关键是肯想,肯做。”吴普同轻声说,想起父亲昨晚在灯下专注卷铁皮的样子,心头又是一暖。

走到岔路口,张二胖和栓柱拐向另一条路。英子也轻声说了句“明天见”,提着蜡烛走了。吴普同独自走在最后一段路上。灯光在黑暗中划出一个小小的、温暖的光圈。他忽然觉得,这盏灯不仅照亮了路,更像一个小小的、燃烧在手中的太阳,驱散了昨夜所有的阴霾和寒冷。

推开新家的铁门,明亮的灯光和温暖的空气瞬间拥抱了他。李秀云正在灯下缝补衣服,闻声抬起头,脸上带着急切和期待:“咋样?灯还行不?没再……”

“妈!成了!”吴普同迫不及待地把灯举高,让母亲看清那缕从烟囱顶端飘出的淡青色烟柱,“你看!没黑烟了!可亮了!林老师还夸我了!夸我爸手巧!夸我肯钻研!”他兴奋地语无伦次,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光彩。

李秀云仔细看了看那灯,又看看儿子兴奋得发红的脸颊,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脸上绽开了欣慰的笑容:“好!好!你爸那点手艺,总算派上正经用场了!快洗把脸,锅里给你留了热水。”

吴建军正蹲在堂屋角落,就着灯光修理一把锄头。他听到动静,抬起头,目光落在儿子手中那盏灯上,落在那缕安静上升的青烟上。他没有说话,只是古铜色的脸上,那刀刻般的皱纹似乎舒展了些许。他微微点了点头,便又低下头,继续专注地敲打着锄头柄,发出沉闷而规律的“梆、梆”声。那声音,在明亮的灯光下,显得格外踏实。

吴普同把灯小心地放在自己房间的窗台上。灯光透过窗户的玻璃,在院子的土地上投下一个明亮温暖的光斑。他拿出日记本,坐在光板炕沿上。笔尖饱蘸墨汁,在崭新的纸页上,落下一行行有力的字迹:

“**1991年10月x日,晴,夜凉。**今晚的晚自习,像一场梦。我提心吊胆地带着爸改造的煤油灯去了教室。刚开始又冒黑烟,呛得大家直咳嗽,我以为又要闯大祸了,急得快哭出来。是张二胖!他一眼看出了问题,用铁尺帮我把灯芯往下压了压!黑烟立刻就没了!变成了一缕细细的青烟,从灯罩顶上的小孔里笔直地往上飘!灯也变得又亮又稳!林老师没有批评我,反而当众表扬了我!她说要向我学习,学习不怕困难、肯钻研的精神!同学们都给我鼓掌了。我第一次觉得,犯错不可怕,只要肯想办法改。爸做的‘烟囱’真管用,张二胖也真够朋友。灯光很亮,心里更亮。希望以后遇到难题,我都能像这盏灯一样,找到自己的‘烟囱’。”

他放下笔,吹了吹未干的墨迹。窗外,那缕淡青色的烟柱在深蓝的夜空中早已消散无踪。只有窗台上那盏灯,依旧静静地燃烧着,散发着明亮、温暖、充满力量的光芒,照亮了雪白的墙壁,照亮了崭新的窗棂,也照亮了少年心中那条被重新点亮、通往未来的路途。灯光下,父亲敲打锄头的“梆、梆”声,如同沉稳的心跳,一声声,敲打在寂静而充满希望的夜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