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开槽与筋骨(2/2)
几天下来,房屋的“骨架”清晰地凹现在土台上——一条条笔直、深浅一致的基槽,如同大地的脉络。槽底是反复夯实、颜色深沉的硬土,泛着油润的光泽。
接下来,是真正奠定房屋筋骨的时刻——打地基、下钢筋、灌水泥。
吴建军带着那张欠条和刘老板的“面子”,又跑了一趟镇上。这次的目标是供销社的水泥和五金店的钢筋。水泥是紧俏货,按计划供应。吴建军在供销社柜台前磨破了嘴皮子,又拿出宅基地批文和村里开的证明,才凭着“盖新房”的理由,买到了限量的几袋“太行山”牌水泥。那灰扑扑的袋子,在他眼里比白面还金贵。
钢筋更是难办。镇上五金店只有粗螺纹钢,价格贵得吓人。吴建军蹲在柜台前,一根根地比量、计算,眉头拧成了疙瘩。最终,在赵师傅的建议下,他咬牙买了几根最粗的螺纹钢,准备用在最关键的房屋四角和承重梁下。其余的地方,只能退而求其次,买了一些细一些的盘圆钢(光面钢筋)。
水泥和钢筋运回新宅基地时,赵师傅仔细检查着。“水泥得防潮,钢筋……唉,也只能这样了。”他摇摇头,又指挥吴建军赶紧去河滩筛些干净的粗砂子,准备拌混凝土。
打地基是门技术活。先在基槽底部铺一层约十公分厚的碎石,用夯石反复夯实,作为垫层。然后在碎石垫层上,用红砖沿着基槽砌筑基础墙(俗称“砖腿子”),砌到离地面约半米的高度。基础墙内部的空间,就是安放钢筋、浇筑混凝土的地方。
赵师傅亲自上手砌第一层砖。瓦刀敲击砖块,发出清脆的“叮当”声。水泥砂浆是用买来的水泥、河沙加上水,在旧门板上拌和成的,颜色灰暗。赵师傅动作娴熟,抹灰、放砖、找平、敲实,一气呵成,砖缝横平竖直,像用尺子画出来的一样。吴建军在一旁打下手,递砖、和灰,学得极其认真。吴普同则负责搬运砖块和砂浆,小小的身影在工地上穿梭。
基础墙砌好了,像一道矮矮的、红色的堤坝,勾勒出房屋最底层的轮廓。接下来是关键一步:布筋。赵师傅指挥着,将买来的螺纹钢,按照房屋拐角和承重墙的位置,垂直地插在基础墙预留的“腿子”空间里,下端深深扎入碎石垫层。然后用细一些的盘圆钢,横向、纵向地绑扎在立筋上,形成一个简单的钢筋笼骨架。钢筋冰冷坚硬,带着铁锈的气息。吴普同帮着递铁丝,看着赵师傅粗糙的手指灵巧地拧紧每一处绑扎点,那些冰冷的铁条,仿佛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力量,即将成为托起整个家的脊梁。
“灌浆!”赵师傅一声令下,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拌好的混凝土被一锹锹、一桶桶地填入基础墙的“腿子”里,覆盖住钢筋。吴建军和请来的两个帮工,用粗长的木棍(捣固棒)奋力地插捣着湿重的混凝土,发出“噗嗤噗嗤”的闷响,挤出里面的气泡,确保混凝土与钢筋紧密包裹,没有一丝缝隙。这是力气活,更是细致活。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脖子往下淌,滴落在灰暗的混凝土里。
“捣实!捣匀!一点空鼓都不能有!”赵师傅厉声监督着,不时亲自跳下去检查。
整整一天,吴家人和帮工们像不知疲倦的机器,拌灰、运料、灌浆、捣固……当最后一处基础“腿子”被灰暗的混凝土填满、抹平,夕阳已经染红了半边天。筋疲力尽的众人瘫坐在地上,看着那一道道灰扑扑、却无比坚实的混凝土基础,在暮色中沉默地延伸。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水泥和汗水的混合气味。
“歇吧,明儿个还得接着往上砌墙呢。”赵师傅拍了拍身上的灰,声音也带着疲惫。
吴建军没说话,只是默默走到新浇筑的基础旁,蹲下身,伸出粗糙的手掌,轻轻按在微凉、湿润的混凝土表面。那坚实、冰冷的触感,透过掌心直抵心底。砖是骨,这混凝土里的钢筋,就是筋!筋骨相连,这房子,才算真正扎下了根。他长长吁出一口气,那气息在初春微凉的暮色里,凝成一团久久不散的白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