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大唐江山令 > 第6章 取道云台山 偶得奇书(20)

第6章 取道云台山 偶得奇书(20)(2/2)

目录

在另一片竹简上,张良对《太公·兵》加以了批注,虽寥寥数语,却道破了兵法的真谛:“兵者,诡道也。兵者,亦是人心也。试问,世人多习得太公兵法、鬼谷子兵法、孙子兵法,不一而足。却因何有成,有败?盖因对人的认知。行兵法,以人为要,因人而异。首识人,再行兵。若深谙敌手之人性,即可便宜行兵。”

李凌霄深以为然。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绝不可纸上谈兵,死搬硬套。要根据对手的性格、喜好,灵活运用兵法中的智谋,攻其短,避其长。

竹简尾声,张良记述道:“黄师(即黄石公)授书曾言道:此书可兴世,亦可乱世。孜孜习得,建不世功勋后,即毁,莫存于世。”

黄石公让张良毁书一事,在《史记》与《汉书》中皆没有记载。

张良继续记述道:“今,大汉已立,天子众望,希翼万年。尊黄师言,当毁之。但太公奇书,天下独一,毁之不忍。心下愧之,忤逆师言。今随吾残身葬于此。世间若与暴秦类,善缘者或可寻得,依此匡扶天下,继而承平。

善缘者谨记,善用奇书,顺应天命。不可妄自逆天,必遭天谴。更不可与外人道哉,此书犹存。甚憾!吾已忤逆师言。望善缘者,习得后,即毁!即毁!或可慰吾师及吾之亡灵。善!”

虽只言片语,张良却两次提及“忤逆师言”。是留?是毁?可见他在当时是百般纠结的。此时,李凌霄并未太多纠结。既然他是善缘之人,便依了张良心愿,习得后,毁之。但是,《太公》全本又在哪里呢?这些竹简不过是张良自己的记述而已。

他又拿起另外一侧的书简,却是《碁道诡法》的说明。上面记载了张良潜心累年,研习棋艺,残年成书。共七篇,心得四十九章,残局破解法六十三局。

李凌霄不觉笑了。张良成书,亦是与“七”关联。七七四十九,而七九则是六十三。足可见,他是深谙黄老之术的,且遵循着运用着,与起初自己的推断一般无二。当然,李凌霄看到有《碁道诡法》一书,亦是喜出望外。

在天山之时,师傅曾严苛要求自己学习琴棋书画,而自己对围棋由衷偏爱。即便与师傅这样的当世高手对弈,亦不遑多让。或许张良亦是个中高手,如研习一番,说不好对自己的棋艺大有裨益。

从竹简记述,《太公》与《碁道诡法》确在这个山洞中。但是,竹简上并没有表述清楚,书到底存放何处。李凌霄看着散落的竹简,还有粉化的碎屑,一时之间竟无所适从。

“难道这些粉化的竹简,就是《太公》和《碁道诡法》吗?”李凌霄自言自语。他不相信,但又不得不信。因为,整个石洞再无其他。

一念狂喜,一念凄然,悲喜切换,只需片刻之间。

即便李凌霄是豁达之人,面对如此大的落差,此刻难免有着莫大失落。

“会不会不再这个山洞之中,而是藏匿到了其他地方?”他自顾猜测。

忽然,他想起了外面的第七道门,又自语道:“对啊,门的右侧或许还封着一个山洞。这么珍贵的天下奇书,怎么可能让人轻易找到呢?书定是有的,子房先生已经言明,忤逆师言,将此书保留了下来。”

他再次燃起了希望。他先是躬身朝着石床三鞠躬。此时,已经确定无疑,这架枯骨便是子房先生的遗骸。然后,他拿起几根松枝火把,迅速地退出这个山洞,再次来到洞外的第七道门。

他没有丝毫犹豫,直接推开了右侧封堵的岩石。果然,里面是一个山洞,是天然连廊岩洞。他心里再次大喜,猜测或许《太公》藏在此洞。他举着火把,迅速向里面行去。这个连廊岩洞更深,大概行出去五十多米,前面居然又出现了一道封堵的石板。他用力推落石板,前面的景象令他大失所望。

这扇门板的后面胡乱堆放着很多岩石,竟然还有一缕缕微光从外面透了进来。与此同时,他依稀听到了人语之声。

“哪来的人语之声?”他甚是诧异。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