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将军,尚能饭否?(1/2)
林昭缓缓站起身,因久坐不动,身体一个踉跄,险些摔倒。
他扶住书案,看向门口。
魏进忠不知何时已站在那里,神情复杂地看着他,以及他面前那三份被单独抽出的卷宗。
“魏公公。”
林昭的声音沙哑得厉害。
他将那三份卷宗推到桌案边缘。
“请公公帮我查查。”
“这三个人,如今何在?”
魏进忠的效率,或者说,皇城之内,承载着天子意志时的效率,是惊人的。
不过半日。
三份用上好宣纸誊写的简报,便悄无声息地摆在了林昭面前的书案上。
没有多余的寒暄,魏进忠放下东西,便躬身退到一旁,眼观鼻,鼻观心,如同一尊没有生命的木雕。
但他那双垂下的眼帘,却比往日遮得更严实了几分,仿佛在遮掩眼底的波澜。
林昭拿起第一份简报。
秦铮。
十年前乡试落第,评语“言辞过激,妄言国事”,科场之路断绝。
此后数年,在家乡郁郁不得志。五年前,北境战事吃紧,朝廷募兵,此人竟投笔从戎。
凭借悍不畏死的作战风格与对战局的敏锐嗅觉,累功至百夫长。
然,三年前,因顶撞上官克扣军饷,被寻衅打压,至今仍在北境最苦寒的燕州卫,当一名最底层、永远升不上去的百夫长。
手下,仅有十余老弱病残。
林昭的指尖在“百夫长”三个字上轻轻划过,嘴角勾起一抹意味难明的弧度。
一头猛虎,被关在笼子里,每日只给些残羹冷炙,磨其爪牙,耗其雄心。
他放下简报,拿起第二份。
宋濂。
五年前会试落榜,批注“不通人情世故”。
此后心灰意冷,自觉与官场无缘,返回江南故里,于乡间开设一间小小的蒙学私塾。
娶一农家女,育有一子,以微薄的束修勉强度日。
简报后附了一句:此人极受乡邻爱戴,常自掏腰包接济贫困学子,家中几无余财。
林昭的目光,在那“几无余财”四个字上停留了片刻。
一块璞玉,被丢弃在泥泞的田埂上,蒙尘染垢,却依旧散发着内在的温润光泽。
他最后拿起了许之一的档案。
这份档案最薄。
会试废卷之后,此人便在京城销声匿迹。
魏进忠动用了宫中内卫的力量,才查到,他竟化名许一,入了江南最大的丝绸商行锦绣阁,做了一名账房先生。
每日与算盘为伍,终日埋首于枯燥的数字之间。
简报结尾同样附了一句:此人性格孤僻,不与人来往,唯一的爱好,是收集各种西洋奇物与机关图纸。
林昭笑了。
那是一种棋子落定,全局在握的笑。
魏进忠站在阴影里,看着少年脸上的笑容,只觉得一股寒气直冲天灵盖。
他看着林昭将三份简报并列排好。
一个在北境饮风雪。
一个在江南悯众生。
一个在商行算枯数。
这三人,任何一个,都与大晋朝堂的主流格格不入。
他们是时代的弃子,是科举制度下被淘汰的废品。
可在林昭的眼中,他们却是构建一座崭新大厦最完美的基石。
林昭没有抬头,只是平静地铺开三张信纸。
他取过笔,蘸饱了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