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模仿者最怕照镜子(1/2)
新规落地三周,春风拂过大地,也吹起了无数暗流。
“五步法”成了热搜词。
从北国雪乡到岭南水镇,上百个社区项目纷纷挂牌——“本社区正式引入火种计划五步法议事机制”“打造新时代基层治理样板”。
宣传栏里贴满居民围坐讨论的照片,横幅上写着“人人有话说,事事有着落”,仿佛一夜之间,全民表达的春天真的来了。
可许文澜盯着屏幕,眉头越皱越紧。
“数据不对。”她声音冷得像冰,指尖划过投影墙上的聚类图谱,“89%的项目只保留‘陈述—评分’两个环节,后续流程全部蒸发。没有反馈闭环,没有异议复核接口,连基本的数据开放协议都不支持。”
办公室陷入沉默。
赵小芸坐在角落,手里捏着一张从某地妇联会议现场偷偷带回来的“发言卡”——粉红色硬纸片,上面用楷体写着:“我感谢政府修好了我家门口的路,希望今后继续保持。”底下还标注了情绪提示:微笑,语气上扬。
“这不是议事。”她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像刀锋划破空气,“是表演。”
苏霓站在窗前,没说话。
阳光斜照进来,映在她肩头,像是披了一层金甲。
她看着楼下广场上匆匆来往的人群,忽然想起三十年前那个夜晚——她站在摄像机前,手心出汗,喉咙发干,却没有稿子,只有心跳和信念。
她说出的第一句话是:“各位观众,现在播报真实。”
如今,“真实”被包装成了模板,被量化成了积分,被剪辑成一段段三分钟以内的“正能量短视频”,配上轻快音乐,在各级汇报会上循环播放。
“他们学得很快。”陆承安走进来,手中拿着一份司法部内部通报,“七个试点城市已将‘五步法’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但配套资源为零。基层为了达标,只能走形式。”
苏霓缓缓转身,目光扫过众人:“所以,他们不是反对我们,是在模仿我们。用我们的语言,做最反我们的事。”
许文澜点头:“更危险的是,这种模仿正在获得合法性。上级看到数据增长、群众‘满意度’提升,就会认为模式成功。真正的表达权,反而在掌声中被悄悄架空。”
会议室一时安静。
这不是简单的造假,而是一场系统性的精神盗用——把一场旨在唤醒个体声音的社会实验,扭曲成维稳工具和政绩工程。
苏霓忽然笑了。那笑容不带温度,却锐利如刃。
“那就让他们继续演。”她说,“但我们,要给他们一面镜子。”
所有人抬头。
“我不发牌照,不下批文,也不搞评审团。”苏霓走到主控台前,手指轻点,一幅三维动态地图缓缓展开,密密麻麻的光点闪烁在全国版图之上——那是过去三年“火种计划”真实运行的原始站点。
“启动‘镜像验证计划’。”
她话音落下,许文澜按下确认键。
后台沉睡已久的“蜂巢时空地图”系统骤然苏醒。
它不依赖人工申报,而是通过公开数据爬取、语音语义分析、流程结构建模,自动比对每一个自称使用“五步法”的项目,与历史真实样本之间的相似度。
屏幕上,三条轴线缓缓升起:
表达自主性——是否允许自由陈述,而非按稿朗读?
回应真实性——管理部门是否有明确回应记录,且内容与诉求匹配?
过程完整性——五个步骤是否闭环运行,异议能否进入再议程序?
最终生成一个“共振频率值”,介于0到100之间。
数值越高,代表越接近原始精神内核。
结果实时公开,任何人都可查询,但系统不做评判,只标注一句提示:
【该案例与原始火种样本的精神共振频率为:__%】
“我们不审判谁对谁错。”苏霓淡淡道,“但我们让所有人看见——你是真在倾听,还是在演戏。”
消息发布的当天夜里,全国相关平台流量暴增370%。
许多地方政府紧急召开会议,质问为何自家项目的共振频率不足40。
有人怒斥这是“非官方认证”,有人试图屏蔽数据抓取,更有甚者连夜修改台账、补录虚假反馈记录。
可算法无情。
越是刻意修饰,结构偏差越大。
那些删掉异议复核、关闭监督通道的项目,在系统眼中如同残缺的拼图,无论如何粉饰,都无法与原始模型重合。
而在这一切喧嚣之外,苏霓翻开了一份名单。
那是第一批真正践行“五步法”的社区站点名录,三年前,它们曾是全国唯一的火种。
她轻轻圈出第一个名字,递给林晚。
“你去一趟吧。”她说,“带上东西。”
林晚接过文件袋,触手微沉。
她知道里面是什么——每一张三年前的第一条原始录音,保存在特制防磁盒中,从未公之于众。
“做什么?”她问。
苏霓望向窗外渐暗的天际,风掠过树梢,发出沙沙声响。
“让他们听听。”她低声说,“自己最初的声音。”第159章模仿者最怕照镜子(续)
林晚出发的那天清晨,天空灰蒙蒙的,城市尚未完全苏醒。
她背着一个黑色防磁箱,步履坚定地穿过晨雾中的车站。
箱子里,是三年前“火种计划”首批站点的第一条原始录音——那是最初的火种,是未经修饰的、带着颤抖与希望的声音。
第一站,西部某县城残障协会活动室。
这曾是个连电都不常通的地方。
三年前,录音里是一个年轻男子磕绊的声音:“我……我想说,轮椅坡道修歪了,雨天积水,我们出不去。”背景杂音纷乱,有人咳嗽,有人低声鼓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