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135章 名字不能写在纸上,得刻进流程里

第135章 名字不能写在纸上,得刻进流程里(1/2)

目录

四月的江州,风里还带着湿漉漉的凉意。

苏霓站在政府服务大厅外那棵老梧桐下,手机屏幕映照着她沉静的脸。

指尖在命名框上悬停许久,最终没有输入一个字。

她关掉界面,把手机塞进风衣口袋,转身朝“蜂巢镜像”临时指挥中心走去。

大楼电梯里,许文澜的消息弹了出来:“后台监测显示,‘透明履职轨迹’首日访问量突破十万,来源覆盖全国28个地市级单位,最远来自西北某县级市政务办。”

苏霓勾了勾唇角,没有回话。

她早知道会这样。

那些被流程压得喘不过气的人,那些想改革却不知从何下手的基层干部,正悄悄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不是崇拜,而是渴求。

他们缺的从来不是能力,而是敢于破局的勇气和可复制的方法论。

推开会议室门时,赵小芸正在调试直播设备。

林晚默默铺开一叠资料,头也不抬地说:“舆情组刚汇总完,今天上午有七家官媒转载了您上周发布的会议效率模型。”

“不是我发布的。”苏霓脱下外套挂在椅背上,“是‘透明履职轨迹’频道自动推送的。”

她走到白板前,提笔写下三个词:决策逻辑、信息摘要、行动路径。

“从今天起,我不填写任何纸质履历,不递交一份个人简历。我要让所有人看到——权力不在头衔里,而在流程中。”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人,“谁掌握解释权,谁就掌握规则。”

当晚八点,“透明履职轨迹”更新第二条动态。

标题赫然写着:《如何开好一场不浪费时间的会议》。

视频里,苏霓坐在简洁的会议室中央,语速平稳却不容置疑:“第一步,明确议题边界;第二步,限定发言时长;第三步,禁止模糊表态;第四步,当场确认执行人;第五步,二十四小时内公示进展。”她一边讲解,一边播放一段真实会议录像——原本两小时扯皮不断的协调会,被压缩到三十七分钟,且全部达成可追踪决议。

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

“这不就是苏氏五步法吗?”

“我们科长看了三遍,说要下周在全科室推行。”

也有质疑声迅速涌来。

两天后,某老牌党报刊发署名评论:《警惕民间话语体系对行政权威的侵蚀》。

文章措辞严厉,直指“苏氏五步法”泛滥成新型官僚主义模板,批评其将鲜活的沟通异化为机械套话,“连说话都要背公式,这是进步还是倒退?”

舆论哗然。

基层公务员纷纷吐槽:“现在领导让我们汇报必须按五步来,一步错就得重新说。”

压力如潮水般涌向“蜂巢镜像”。

赵小芸皱眉看着舆情报告:“要不要回应?再这么发酵下去,好不容易建立的信任会被污名化。”

苏霓却在翻看一份接访演练名单。她轻轻摇头:“不急。”

三天后,她亲自致电那位写批判文章的记者:“明天上午九点,市信访局接访大厅,有一场真实案例演练。您若愿意,可以全程跟拍。”

记者犹豫片刻,答应了。

现场,一名满脸风霜的农民工走进接待窗口。

他深吸一口气,开口道:

“第一,问题类型:拖欠工资;第二,发生时间:去年12月至今年3月;第三,涉及人数:7人,总金额14.8万;第四,证据材料:工牌、考勤表、微信转账记录已上传系统;第五,诉求目标:立案查处,限期支付。”

全程97秒。

工作人员核验信息后当场录入案由编号,并出具受理通知书。

记者站在角落,摄像机一直开着。

散场后,他找到苏霓,声音低了几分:“我以为你在制造枷锁……原来是在搭梯子。”

当晚,他的公众号发布撤稿声明:《我误解了“五步法”:它限制的不是表达,而是混乱》。

风波未平,新的暗流已在深处涌动。

陆承安是在深夜打来的电话。

“省里正在起草《政务信息化建设指引》,第十七条写着‘主管部门有权调取合作平台必要数据接口’。”他的声音冷静得近乎锋利,“这个‘必要’没有定义,‘调取’也没有程序约束——一旦通过,等于给了某些部门一把万能钥匙。”

苏霓靠在窗边,望着城市灯火,冷笑出声:“他们想要的是控制,不是协作。”

“我已经拟好了修改建议。”陆承安说,“建议改为‘建立公共服务合作备忘录机制’,所有数据共享基于双向协议,且需经独立合规审查。”

“很好。”苏霓眸光一闪,“但还不够。”

次日上午,“蜂巢镜像”召开紧急技术发布会。

苏霓站在台前,身后大屏滚动着一行代码结构图。

“即日起,启动‘公民数字身份自主授权计划’。”她的声音清晰有力,“所有接入本系统的政务模块,必须采用双向认证协议。用户不仅可以知道谁用了他的数据,还能随时点击‘撤销’——收回授权。”

台下一片寂静。

这意味着,哪怕某个部门拿到接口权限,只要用户一键关闭,数据立刻冻结。

当天下午,三家试图绕过权限批量抓取市民信息的单位,全部遭遇接口失效。

技术人员查了半天才明白:不是系统坏了,是授权链断了。

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不起眼的开关——用户自己说了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