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现在我敢录了(1/2)
苏霓赤着脚踩在凉席上,发梢还沾着隔夜的湿意。
传真机吐出的纸页带着油墨的温热,她捏着边缘逐行往下扫,当“音频技术还原”“时间戳一致”几个字跳进视线时,后槽牙轻轻咬了咬。
“小芸!”她扬声喊了一嗓子,转身时带翻了床头柜上的搪瓷缸,清水溅在传真件边缘,晕开一小片模糊的蓝。
楼下很快传来蹬蹬的脚步声,赵小芸抱着笔记本电脑撞开门,发顶的鸭舌帽歪到耳朵根:“姐,我刚查了云盘,陈丽的证据包是凌晨四点十七分上传的,里面有三段录音,两段是她陪母亲去厂办的对话,还有段……”
“先调发放数据。”苏霓抽了张纸巾擦手,指节在桌沿敲出急鼓点,“第二批U盘,编号2073。”
赵小芸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屏幕蓝光映得她眼尾发亮:“找到了!签收人陈丽,备注栏写着‘替我妈讨个明白’。”她凑近看了眼,突然笑出声,“姐你看,她还画了个小太阳,用红笔圈着‘明白’俩字。”
苏霓凑过去,屏幕上那个歪歪扭扭的太阳像团小火苗。
她想起昨天黄昏时陈树摸着宣传板说“我女儿叫陈丽”的模样,喉结动了动。
手机在这时震动,是陆承安的来电,背景音里有翻书声:“省司法厅刚给我打了电话,问公民自行采集的视听资料在行政申诉中的采信问题。”
“他们终于坐不住了。”苏霓把传真件折成小方块塞进西装内袋,“你怎么回的?”
“我把三年前那篇《非官方证据源合法性建构》的节选发过去了。”陆承安的声音里带着点笑意,“顺便提了句,群众不是不懂规则,是没人教怎么用。”停顿两秒,他又补了句,“建议他们设基层证据指导站——你上次在酒局上说的,我记着呢。”
苏霓低头看表,七点零三分,窗外已经有卖豆浆的吆喝声飘进来。
她抓了件格子衬衫套上,对还在敲键盘的赵小芸说:“你带组去城北社区,原计划的回访加个支线。”又对着电话道:“承安,等下让老张把1987年国企改制的磁带送你律所——他昨晚跟我说好像有新发现。”
城北社区的凉亭里飘着茉莉花茶的香气。
赵小芸把摄像机架在石桌上时,十几位退休女工正围坐着,最中间的王阿姨举着个掉漆的搪瓷杯:“我先说啊,我1978年进的棉纺厂,转正表在人事科压了三年……”她突然瞥见镜头,手忙脚乱去捂嘴,旁边的李婶拍了下她手背:“怕啥?陈丽家闺女都上电视了,咱录自己的工龄咋了?”
摄像机红灯亮起的瞬间,王阿姨的手慢慢放下来。
她从贴身口袋里摸出个缠着红绳的U盘,指腹蹭了蹭金属外壳:“我现在每天上下班都录一段,就怕哪天又被叫去签什么‘自愿离职书’。”阳光穿过葡萄架落在她手上,虎口处的裂口泛着淡粉的新肉,“以前总觉得领导说啥是啥,现在……”她把U盘插进旁边的公用dV,“现在我敢录了。”
赵小芸的拇指悬在变焦键上,突然觉得眼眶发涩。
她调整镜头,让画面里只留下那双手——指甲盖里还嵌着洗不净的棉絮,指节因为常年搬纱锭有些变形,正稳稳地把U盘推进卡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